中廣網北京4月2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近日,澳優、雀巢等部分洋奶粉紛紛上調產品價格,其中雀巢的部分奶粉價格漲幅為兩成,其他部分洋品牌奶粉供應商也已接到口頭漲價通知,將于不久后漲價。我們發現一個現象:洋奶粉一漲再漲,需求卻不見減少,而同時,國產奶粉價格基本穩定,也不見更多的購買者。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有請金融時報資深編輯張春蔚。
主持人:這些年來洋奶粉提價的周期越來越短。而這次的漲價漲幅又很高,有的竟達到了兩成,這些洋奶粉為什么能底氣十足漲價呢?
張春蔚:首先我就覺得市場的定價權在洋奶粉身上,正是由于這樣的定價權才使得他們能夠漲價,這樣一個漲價的背后一方面是說整個國產奶粉的信用度在不斷的降低,而這種不斷的降低是包括我們之前三聚氰胺的事件所引發的,這就使得很多的消費者用腳而投票,表面上看起來是洋奶粉在定價,實際上是老百姓在買單,正是由于老百姓把所有的需求和自己的這種購物的欲望都投給了洋奶粉,才使得洋奶粉能夠用它手中的定價權來不斷的提高,所以我們會看到,近年以來,從05年以來,洋奶粉幾乎一兩年就漲一次價,而且現在這漲價的幅度這個頻率是越來越短,甚至的話,可能未來一段時間還可能再進一步的上漲,所以我覺得這樣一個上漲的背后的話,其實是洋奶粉擁有行業的價格定價權。
主持人:所以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所以我們也說國產奶粉盡管說沒有提價但是現在銷售也是不理想,是不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張春蔚:首先我們看到這一輪的漲價可不可以,一方面我們看到,由于運輸價格的上漲,而我們很多的洋奶粉都是海外的進口過來的,這樣的話它本有一定的運輸成本的上升,但是有一點,商家把這一部分運輸成本的上升完全交給了消費者,而不是通過自己內部來消化一部分,而是把這部分上漲全部加給了消費者。
其次可能現階段是中國國產奶粉最安全的一段時間,但是沒有多少人來相信它,而且我們看到隨著今年的話日本大地震,又使得很多對日本奶粉的需求又轉向了其他品牌的洋奶粉,這個時候的話,所有的數據都使得洋奶粉覺得這輪的上漲其實是一個供需決定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而言,雖然有一種說法說洋奶粉的利潤,毛利率達到了60%,但是大家仍然不敢買價廉物美的國產奶粉,實際上我覺得就是信心的淪喪,所以我是覺得現在確確實實是國產奶粉是需要重塑信心的一個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