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食品的產量供給及質量保障,是否又是一個陽澄湖大閘蟹的故事?
【財新網】(實習記者 王莉)都是黃瓜或小西紅柿,貼上了“有機”的標簽,價格便翻升數倍至十多倍。但居民付出的價錢是否貨真價實,財新記者采訪發現,這有賴供貨商的自律及監管的全過程,而這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6月10日,財新記者在北京一大型超市有機蔬菜柜臺看到,打上有機標識的蔬菜,價格比普通蔬菜最多貴出17倍,普通蔬菜的價格連有機蔬菜價格的零頭都不到。如,有機黃瓜35元/公斤,普通黃瓜2元/公斤;有機胡蘿卜35.8元/公斤,普通胡蘿卜2.5/公斤。其他芹菜、油菜、圓白菜等也是類似情況。
當天,微博上有信息傳出:北京小湯山蔬菜基地的運菜車,自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貨。蔬菜基地對普通蔬菜進行挑選、清洗、包裝后,打上“有機食品”字樣供貨給超市。
財新記者致電一家小湯山特色蔬菜基地——北京天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接電話的辦公室人員并不愿意回答該加工基地的有機蔬菜來自何處,也不能提供生產基地的具體地址、規模、產量等。當記者說到消費者懷疑市場上部分有機蔬菜假冒時,該工作人員以開會為由掛斷了電話。
基地同樣設在小湯山的另一有機蔬菜加工商在電話中對記者稱,“我不好評價其他廠商的情況。但普通消費者沒有好的辦法去辨別有機蔬菜的真假。有機蔬菜企業的認證每年做一次,對供應給超市的有機蔬菜做檢測則是抽檢。市場上大概一半有機蔬菜可能是普通蔬菜冒充的。”
有機產品是指在原料生產和產品加工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激素、化學添加劑、化學色素和防腐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它須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相應標準生產加工,并通過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
目前,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簡稱認監委)批準的認證機構,對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認證,對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所做的認證每年一次,印在有機蔬菜包裝上的追溯認證碼是有機蔬菜的主要保證。
超市對擺上柜臺有機蔬菜的把關,也主要看蔬菜生產加工企業是否獲得有機認證。北京中安質環認證中心一名人士對財新記者稱,“有進超市的蔬菜商反映說,超市對有機認證書期限查得較嚴,過期一天都不行。所以,進超市的這部分蔬菜商來做認證比較積極。”
在有機蔬菜的包裝上,通常設有一個認證碼,按照這個認證碼能查詢到蔬菜的生產農戶地點等信息,但財新記者所調查的某大型超市內營業員表示,超市并沒有配備這種查詢機。
“查詢認證碼只是擺設,極少的超市才配備這種查詢機。”上述有機蔬菜加工商稱。
一年一次的認證如何保證蔬菜生產加工企業在全年都按照認證抽樣期間的標準約束自己?超市查詢機配備的缺少,認證碼追溯系統的不完善,有機蔬菜認證追溯碼的約束是否有力?
目前中國對有機產品的認證依據2005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財新記者在國家認監委官方網站上查詢到,目前在認監委備案的有機產品認證機構有26家。這26家認證機構已經對全國6600家有機食品企業進行了認證。
認證機構對企業的認證每年一次,內容涉及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生產過程控制體系、追蹤體系以及產地、生產、加工、倉儲、運輸、貿易等進行實地檢查評估。
某認證中心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認證環節過后,并不能保證企業在以后的生產、加工環節中依然按照這個標準進行。“這就看企業是否守信譽了。”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公共品牌。
“‘三品一標’產品質量整體上穩定可靠,深受消費者的歡迎。”今年5月26日,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馬愛國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表示,有機食品作為“三品一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保持較快發展態勢,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長,將加大對有機食品產業的扶持力度。
面對消費者持續攀高的“綠色”、“有機”需求,中國有機食品的產量供給及質量保障,是否又是一個陽澄湖大閘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