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香菜種出老大難
2006年6月份,正是西安本地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持續攀升的菜價讓菜農們絲毫不懷疑當年的收入。但是對西安市臨潼區行者街道辦行南村二組青年菜農劉徐杉來說,這一切似乎與他無關,在他的臉上,絲毫看不出豐收的喜悅,相反是一臉的苦惱。
在該村有著同樣復雜心情的不止劉徐杉一人,劉少斌、田旺、王康過、劉振、安偉等人此刻也正為自己家田里長出的香菜焦心。原因是當初播種的產量高銷路好的大葉香菜卻成了身桿細小的小葉香菜。這樣的香菜自家吃沒問題,但是在市場上卻很少有人問津。
在鄉親們眼里,劉徐杉是罪魁禍首,正是他為自家和鄉親們買的菜種子。
在行南村,劉徐杉是出了名的能人,小伙子人雖年輕,但是各種莊家活卻樣樣精通,是莊戶人眼中的好把式。前些年,劉徐杉一直在外打工,水工、木工、泥瓦匠等這些活,沒有他干不了的。
4年前,劉徐杉注意到,陜西羊肉泡中的一種配菜——香菜在西安的銷路不錯,于是就回到家中種植香菜,沒想到,這一種竟然種出了名聲。4年來,他種的香菜蔬菜商上門收購價最高可達每斤3元。香菜,俗稱“芫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調味品,愛吃羊肉泡的西安人大都熟悉這種生鮮佐料。劉徐杉種香菜找準了市場,同村的幾位伙計都很羨慕。于是,一些親朋好友都找到他,要求跟他學種香菜技術。劉徐杉考慮到如果大家都種香菜的話可以慢慢形成規;a,會給香菜種植的產業化發展和農村致富帶來契機,于是他答應了鄉親們的要求。
2006年4月開春,劉徐杉來到老經營戶臨潼區三行農技站王俊武那里以每斤3.5元的價格買回了52斤香菜種子,并分發給了同村的劉少斌、田旺、王康過、劉振、安偉等人,連同自己共6戶人家,種植了9畝2分地的大葉香菜。
這些香菜種子的播種時間是4月底,可是到5月份香菜正常出芽后約半月,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地里的香菜有50%開始出苔,而且這些香菜葉片小,身桿很細,同他往年所種的大葉香菜根本無法相比。由于菜種出了嚴重問題,分種香菜的親朋好友紛紛找到劉徐杉論理,要求他賠償損失。劉徐杉向大家解釋自己也是受害者,于是他找到了當時出售給他種子的三行農技站王俊武。王俊武隨后同批發給他種子的西安大地種苗有限公司聯系,而大地種苗公司告訴他,這是種植農戶自己的責任,該香菜種子應該是在秋季進行播種才行,他們把季節弄反了當然會出問題,責任不在他們。
我們的損失誰來賠付
根據記者的調查,三行農技站王俊武從大地種苗公司所批發回的香菜種子,數量是80斤,為散裝,單價為每斤2.5元。從大地種苗自制的票據上可以看出,其所標注的是“小粒”,香菜種購買時間是在2005年8月31日。而王俊武出售給劉徐杉時每斤為3.5元。據王俊武反映說,他當初買種子的時候,大地種苗公司沒有口頭聲明什么時間能種,什么時間不能種。而大地種苗公司一負責人卻明確告訴記者,這是本地香菜種子,只能越冬種植,至于當時他們沒有告訴購種者種植的時間,那是因為誰知道他拿回去是做藥用,還是直接做調味料用。并強調,秋季買回去的種子應該是在秋季種的啊,怎么現在才來找我們?大地種苗公司的態度很強硬,并揚言要收拾購種者。當記者問這批本地種子是哪里來的時,大地種苗公司敷衍地回答記者:“記不清是從哪些種子公司來的。”記者問:“有沒有剩貨?”對方回答說:“沒有。”
種植農戶劉徐杉說,他根本不可能選種本地“土種”,往年他種植的一直都是內蒙的大葉香菜,就是國外引種的“小葉”香菜他也絕對不會去種植的。根據西安消費者協會的調查,大地種畝公司一直強調,他們賣給受害菜農的是小粒大葉香菜。而當地大葉香菜平均畝產量(按中產計)在1500公斤左右,即使按照最低價每公斤4元計算,9畝多的香菜實際效益損失達5萬元之多。
據記者了解,“陜西省農用物資市場”是一個級別相當高的專業市場,市區兩級工商部門都無權監管,那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種子監管機構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
在記者采訪臨潼區種子管理站時,管理科一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類糾紛不太容易處理,但是他們還是要按程序先報西安市種子管理站,讓市種子站同“陜西農用物資市場”所在地的未央區種子站出面先協調再說。據了解,大地種苗公司雖然有經營蔬菜種子的資質,但卻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的《農作物種子標簽管理辦法》和《農作物商品種子加工包裝規定》,同時也嚴重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關于種子經營的相關條款。
種子問題維權難
2007年春節,劉徐杉在家沒呆幾天就出來打工了,而往年這個時候,他正在家里和親友們聊天打麻將。外出打工的理由是“無法面對親友們,這件事情不解決,我有家難回”。
在采訪中,劉徐杉告訴記者,因為香菜種子的問題,他往返西安臨潼不下百余次,光車費就花了幾千元,但是問題至今卻還沒有一絲解決的跡象。
據記者了解,在全國各地發生的涉及種子的各類糾紛中,以蔬菜瓜果種子為多。蔬菜瓜果種子為何問題偏多?農業部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在農村,不少農民習慣于向一些非正規的個體經營者購買種子,這是假種銷售的主要渠道。這些個體戶往往不辦理“種子經營許可證”,不申領“營業執照”,而是走街串巷,以“自產種名義”銷售蔬菜種子。這些經營者在銷售種子時,利用農民難以辨別真假種和貪圖便宜的心理特點,銷售非正規渠道制出的種子,而且一般不出具購貨發票。發生問題后,為了逃避菜農的索賠,這些經營者往往一味強調菜農栽培管理不善或是氣候造成的,致使農民索賠無門。
此外,市場上蔬菜瓜果種子拆包或散裝銷售的現象不少,這給一些見利忘義的經營者提供了摻雜使假或新舊混合在一起出售的機會。蔬菜瓜果種子沒有包裝袋,農戶們就無法了解種子的生產、包裝和該批種子的檢驗時間。而種子是有生命的特殊商品,逾期會降低甚至喪失其活力。
以往一些農民在購買到假冒偽劣農資后,因交通不便、商品金額小、嫌麻煩、怕耽誤農時等原因而選擇“忍氣吞聲”。同時,不少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在購買農資時很少索要發票等憑證,導致維權舉證有理難辯,經常吃啞巴虧。此外,因為假種子的購買到種子發育需要一定階段,有的還要等到結果時期,種植周期比較長,這也給農民維權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農業部門專業人士希望通過本刊提醒農民朋友,在購買種子、農資時,一定要多個心眼,一不能貪圖價格便宜,因為便宜的背后可能隱匿著不可告人的陷阱;二要找正規的經營部門,這樣除了質量上更有保證之外,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三是遇到權益被損害的時候,要注意收集購物發票、包裝袋等相關證據,并迅速提請有關權威部門做出質量鑒定,在此基礎上有理有節地討個說法。
該事件如何處理,本刊將密切關注。
西安問題菜種大葉菜變袖珍 農民損失慘重
2008-03-11 14:57 中國質量萬里行 劉聰震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粉鍋洗拖把 湖南雨花亭無名粉店被責令關門整
- 2巴比饅頭豆漿超齡半年 負責人稱生產日期打錯
- 3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實施
- 4遼寧鳳城供暖不達標 市民寒冷中苦熬迎春節
- 5體操隊總教練被曝享巨額招待 17人花費16萬
- 6網曝廣佛地下“援交網絡” 高中大學生當“援
- 7中石化被曝“獎金門” 虛假套現1400多萬
- 8工程院新院士名單涉嫌泄露:32人1個月前被猜
- 9湖北江陵“最牛女縣委常委”范潔 26歲4年升遷
- 10網曝四川某副縣長穿五六千元名鞋視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