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妻子分娩時,遭遇了“被購買”的經歷。
家人從未購買醫院的嬰兒衣物、紙尿褲等用品,但醫院卻“強行”將售價300多元的“待產包”賣給了他們。妻子分娩前,全家總動員準備的各種寶寶用品,竟沒派上用場。
“待產包”即包括新生兒小衣物、小包被、紙尿褲等在內的母嬰用品包。不同醫院,待產包內物品不同,價格亦不同。
近日記者在多家醫院調查發現,新生兒家長需購買“待產包”的現象在多家醫院均存在。此外,“待產包”內無用武之地的產品被指有加價之嫌。
對此,北京市衛生局有關人員表示,“待產包”并非規定的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必備物品,目前,衛生部門已就此事展開調查。
產婦遭遇“被購買”
今年6月,劉先生一家開始著手置辦嬰兒用品。那時,距離妻子分娩還有兩個月時間。“就怕到時候來不及。”劉先生說。
細心的劉先生上網查閱了很多信息,從小孩手帕、背心、小褲衩、小帽子,到奶瓶、奶粉、尿不濕,甚至連新媽媽的護理帶、產婦衛生用品等,都準備了好幾套。
8月中旬,妻子出現臨產癥狀,隨即被送往中日友好醫院產科,而后產下一子。
兒子從產房被抱出來時,已被穿戴一新。護士告知劉先生,要繳納352元的待產包費用。
隨后,劉先生向院方提出,家里已準備好小衣物,不想再購買醫院的待產包。然而,院方告訴劉先生,家長準備的嬰兒用品都不能帶入手術室內,需要使用醫院專門為產婦和嬰兒準備的統一用品。此外,劉先生的寶寶從產房穿出來的小衣服和抱被都是產包里的,“包已經打開,不能不交錢”。
無獨有偶,陳先生兒子在北京醫院出生,同樣也有“被購買”待產包的經歷。陳先生說,雖然包括自己在內的多個家長都有所準備,醫院還是在沒有征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就為寶寶使用了“大禮包”的產品。但大家都沉浸在為人母為人父的喜悅里,很少有人為這300多塊錢較真,“讓交錢我們就交錢了,沒有不買的”。
所有醫院賣待產包
記者走訪了十多家三甲醫院和區縣婦幼保健院,幾乎所有醫院都有此待產包服務。
不同的是,各醫院待產包價格不等,從100多至400多不等。價格不同,物品也不盡相同,除了嬰兒小衣服、睡袋、尿布和媽媽的喂奶衫在內的基本物品外,有的醫院產包內還有嬰兒潤膚油、手套、腳套和小枕頭,其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為了方便準爸爸準媽媽們準備嬰兒用品,有熱心網友搜羅了京城各大醫院的待產包內容和價格,發布在相關論壇里。有一帖子公布了京城32家醫院產科的待產包情況:“海淀婦幼220元,包括兩件哺乳衫、兩個嬰兒睡袋、一床嬰兒小褥子、小被子,2包強生濕紙巾、1包菲比尿不濕、1包大號成人醫用墊、2包小號成人醫用墊、1包超大衛生巾;同仁醫院產包:5件嬰兒和尚服、3個包巾、1個厚抱被、一個薄抱被、一個棉睡袋、2袋35片NB好奇紙尿褲、一包寶貝可愛80片濕巾、2件哺乳衣、一副小手套。”
一家知名三甲醫院婦產科護士長坦言,醫院提供的待產包價格為440多元,其中既有根據季節不同而厚度不同的睡袋,也有喂奶衫、產帽、嬰兒帽、小被子、沐浴露、潤膚油、濕巾、喂奶輔助器、好奇紙尿褲十多樣東西,“算是應有盡有了吧,用不完還可以帶回去”。
對于醫院的此種“大禮包”,部分家長不愿買單。劉先生和陳先生持相同觀點,他們覺得既然自己準備了干凈舒適的小衣物,就沒必要重復購買。還有的新媽媽覺得產包內的部分產品根本沒用,“比如小襪子、小帽子我們就沒用上,寶寶腦袋小,那帽子戴不了,還得到外邊單買”。在北京大學某附屬醫院分娩的羅女士說,新生寶寶后腦勺比較鼓,不太適合枕枕頭,因此產包里枕頭只能當擺設。
“寶寶長得快,幾天就穿不上了,而且順產一般住兩天就可以出院了。”劉先生說,中日友好醫院的產包里除了2件喂奶服、小被子和小枕頭外,光嬰兒和尚服和睡袋就近10件,根本穿不過來。
婦嬰用品分為兩包
作為京城綜合醫院中分娩量大、口碑佳的產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產后病房段護士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醫院提供的婦嬰用品分為兩包,一包主要是新生兒用品,包括兩條睡袋、兩件上衣、帽子、肚臍護理貼等在內的必用品,價格是120多元;另一包是包括產婦喂奶衫、嬰兒毛巾被、褥子、一次性嬰兒洗澡巾等在內的自選品,價格為200塊出頭。家屬同意后到收費處交費,取得正式收據。
對于婦嬰用品是否為必要產品,段護士長表示,院方是在多年斟酌和不斷改進后確定目前的婦嬰用品的,既保證了母嬰的基本需要,又預防了新生兒的交叉感染。“如果寶寶不在媽媽身邊,比如低體重兒或早產兒,我們不會推薦其買用不上的婦嬰用品”。
對于有家長質疑的醫院憑此收費項目盈利的質疑,某婦幼保健院相關負責表示,為孕婦和新生兒準備婦嬰用品確實是每個醫院都有的,多是在產科根據嬰兒和新媽媽需求而確定婦嬰用品內項目后,由和醫院有協議關系的服務外包公司招標選擇婦嬰用品的生產廠家,并明碼標價賣給產婦,醫院并不從中漁利。
■各方反應
醫院 從未接到過投訴舉報
對于記者提出的就待產包事宜進行采訪的請求,多家醫院表示不便接受采訪。另有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衛生行政部門對此并無具體和強制要求,但時至今日并無人對此提出過異議和投訴舉報,就產包的歷史而言,“至少有10多年了”,“不是新聞,沒什么好說的”。
某不愿具名的三甲醫院產科人員表示,隨著近年來醫院分娩量的增加,為保障母嬰在醫院的“絕對安全”,使用其統一購買的、有消毒檢驗等證書的母嬰用品,可以增加安全系數,降低院內感染風險。“衛生部門要求各醫院孕產婦保證零死亡,一旦有產婦死亡,就會撤消三甲級別”,在此高壓線下,為全力防控院內感染,提出使用消毒嬰幼兒用品的做法也不足為過。
該產科人員表示,現在各醫院都在爭創優質護理病區,產科對嬰兒的護理、洗澡、著裝等都進行了統一規范和培訓,“拿小衣服來說吧,護士平時練習的都是穿和尚服,如何快捷、安全、動作到位,對一種衣服熟悉的話,更好操作,而如果你家拿的是連褲衣、他家拿的是分體衫,護士操作起來不僅不得勁,而且還會花更多時間”。
在各醫院中待產包已司空見慣,新媽媽人手一個。有的醫院會通過分娩前的孕婦學校課程告知產婦,醫院會提供供新生兒使用的產包,產婦無需再準備;但有的醫院則是在產婦入院后,或者進入產房和手術室內后,方告知家屬產包已打開,家屬須交費。
但對于“強行買賣”一說,各醫院都不置可否。記者采訪的多家三甲醫院都稱,不曾強制產婦購買,如果實在因經濟等原因不愿購買,醫院也可以退貨,但提及退貨人數時,多家三甲醫院產科人員思量后,均表示“幾乎沒有”。
廠家
部分醫院確存加價行為
記者調查得知,各醫院待產包內的產品分屬多家生產單位,有的醫院產包內產品是全從一家廠家選購,有的則分別從不同廠家招標擇優選購。
上周,記者在位于朝陽區廣渠東路方家村內的北京婦麗愛嬰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內看到,院落門口碼放著數十箱打包完畢、正在裝車的嬰兒尿布、針織睡袋等用品,生產加工車間內的多名女工正伏在縫紉機上,趕制著來自全國數千醫院的訂單。廠家銷售人員表示,廠內專門為醫院產科提供80多個品種的紡織類和一次性護理用品,全國20多個省市都有合作醫院,僅北京,就有包括昌平區婦幼保健院、466醫院等在內的40家左右的大型醫院產科。
該銷售人員稱,因為醫院產科銷量大,公司未設直營店,但因為院內銷售畢竟與成本價間存在差價,因此不乏回頭客登門購買。他說,以超薄型20片裝的尿墊為例,出廠價是13元,有的醫院可能會加價到18元來賣。“和國外的名牌紙尿褲相比,我們的當然便宜多了,而且經過了市疾控中心的消毒檢驗,所以多數醫院是認我們的”。
“但各醫院配備的內容不同,有的醫院僅和尚服就配了5件,確實有點夸張”,雖然作為廠家銷售人員,但談及各醫院的產包內容,他也不禁有點義憤填膺。
衛生局 沒必要用消毒服裝
各大醫院使用的“母嬰大禮包”情況是否合規?上周,記者致電北京市衛生局婦幼和精神衛生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未曾聽說醫院有兜售使用此待產包的情況。同時,該負責人表示,衛生行政部門未曾要求各大醫院統一使用新生兒用品,但也未曾接到過此類“強買強賣”事件的投訴和反映。
盡管有醫院表示,在對新生兒們使用統一服裝和夾被等用品后,其在院內期間出現眼部分泌物、小屁股上有紅色濕疹的情況確實減少了,但婦幼和精神衛生處負責人表示,目前醫院內包括手術室和病房等場所在內的消毒條件完全可以保護母嬰安全,“完全沒必要統一使用消毒服裝”,只要家長提供干凈、舒適的小衣服即可。“過去沒有這個包的時候,我們的產科安全、母嬰安全也是沒問題的呀!”該負責人表示,如果醫院強行讓產婦使用、購買此“大禮包”更是違規行為。
該負責人表示,此“大禮包”并不在醫療收費項目內,衛生行政部門將對此事進行調查。記者獲悉,上周五,市衛生局已著手對各大醫院內“大禮包”情況開始調查。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李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