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鄺野
武漢72歲的汪婆婆跪求家樂福給清白事件最近又有新進展。10月27日,報道該事件的《長江商報》記者鄒茂林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說,10月25日家樂福工作人員再次來到汪婆婆家致歉,并堅持將致歉信落款時間寫成21日,但是汪婆婆堅持應按事實寫25日。雙方因致歉信落款時間發生分歧,最終溝通失敗。10月29日,武漢市消協表示將介入處理。
據《長江商報》10月22日報道,72歲的汪婆婆在武漢家樂福光谷店購物結賬時,因4袋促銷贈送麥片是否要付費與收銀員發生爭執,被家樂福當成小偷,還被強迫拍照簽字。之后,汪婆婆在家樂福相關負責人面前下跪,請求書面致歉,還自己清白。
家樂福事件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發帖講述自己在大型超市遇到的問題:從“價格陷阱”到擅自更改食品生產時間,從染色饅頭、問題水餃到假冒“綠色豬肉”,種種令人不快的遭遇層出不窮。大型超市究竟怎么了?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421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標價陷阱、促銷陷阱、食品安全成為消費者在大型超市最常遭遇的三大問題:45.0%的人曾遭遇“商品標價與售價不符”;40.8%的人曾遭遇“促銷陷阱,引誘消費者”;33.3%的人曾遭遇“假冒偽劣食品以次充好”;32.0%的人遭遇過“修改食品生產日期”;27.9%的人遇到過“食品標簽含有虛假、夸大內容”。
此外,還有24.0%的人曾被“拒絕合理退換貨”;18.0%的人曾遇到“便衣保安隨意侵犯消費者”。只有12.5%的人表示沒遇到過問題。
“家樂福事件肯定不是個案,但只有老太太站出來了”
“家樂福事件肯定不是個案,但只有老太太站出來了。”鄒茂林說,老太太現在擔心,自己年齡大了,耗不起,“現在別人一問起這個事,老太太手就發抖。10月18日出了這個事,之后她每天都失眠。10月20日,老太太來到我們報社,說起這個事情就哭了。我們一起去家樂福時,家樂福工作人員的態度很不好。老太太很著急,當場就跪在那兒了。”
鄒茂林感覺,家樂福目前還是不太有誠意,也不是很重視這件事。目前出面的最高職位的人就是光谷店的店長,連武漢地區的負責人都沒出面。
據鄒茂林介紹,在汪婆婆提供給記者的家樂福光谷店保安部報告暨收據上,有汪婆婆的年齡、住址等詳細資料信息。“遺失商品清單”中,將汪婆婆買的西麥、櫻桃番茄、胡蘿卜都列了進去,總價上還有明顯改動痕跡。處理流程一欄中注明為“教育釋放”。在這張報告暨收據上,分別按了四個手印。
然而,汪婆婆說,除了落款名字是自己寫的之外,其余都不是她寫的,包括手印都是偽造的。家樂福在10月25日的致歉信中,雖然承認了該記錄系偽造,但表示這是“員工個人行為”。
“他們的致歉信把責任都推給了個人。但從法律上說,員工在工作中的行為,公司理應負責。”采訪中,鄒茂林曾看到家樂福風險預防部的門口張貼著一份通知,發布時間是10月9日,上面寫著抓住一起盜竊事件,員工除了有獎金外,還可以休假一天,上不封頂。后面還貼著一個獎勵,時間也是10月9日,兩位員工因抓竊獎勵各休假一天。“我們的攝影記者正要拍照,一個工作人員看見了,馬上把所有通知全扯了下來。”
“這些文件可能會對員工有誤導,鼓勵他們用非正規方式來定性別人。”鄒茂林了解到,負責此事的風險預防部,直接受家樂福武漢分公司管理。
“面對家樂福這樣一個世界500強企業,一位72歲老太太堅持要家樂福書面致歉,不為錢不為名,只為一個清白。”鄒茂林說,汪婆婆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有人拿這事亂講,可以拿書面致歉信證實自己的清白。”
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很多人的討論和共鳴。現在北京一家外企上班的劉飛(化名),講述了自己的兩次遭遇。2005年,他去武漢市某大型超市買東西,“我背著雙肩包,背包外側插著一瓶礦泉水。守門的人放我進去了,我出來時他卻說我偷了一瓶水!我說那水是我灌的白開水,保安也不相信,把我扣在出口附近,買東西的人都奇怪地看著我,估計也把我當成了小偷。一直等到保安經理來,一個道歉的字也沒說,就直接叫我走。當時我氣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還有一次,劉飛在北京國展某大型超市,花28元買了一塊生產日期是當天的奶酪蛋糕,“拿回來才發現變了味兒,中間還長著紫色的霉斑!”
如今想起這些事,劉飛就有些后悔:“我當時是個老實的窮學生,要是我現在再碰到這種事,立馬打315投訴! 這些事要是發生在國外,這些超市肯定死得很慘!”
本次調查顯示,在大型超市購物遇到問題時,66.4%的人會“和超市工作人員交涉”;23.6%的人會“找消協投訴”;12.7%的人會“報警,請公安機關處理”;9.9%的人會“找媒體曝光”;5.3%的人會“打官司”。但仍有超過四分之一(25.7%)的人表示會“忍氣吞聲,少惹麻煩”。
青島市某企業員工張鑫,曾在當地一家超市買過一件背心,標明促銷價28元,出來結賬時他發現收了40元。“我看了好幾遍標簽,不可能看錯的。我本來想退,可看到后面那么多人排隊,又覺得不好意思,還是付賬了。”
過了幾天,張鑫看到電視新聞曝光超市“價格陷阱”,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也被涮了。這讓他感覺“很受傷”,“我原本很信賴這些大超市,平時去一趟都跟去個旅游點似的,沒想到大超市也會騙人。”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