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有媒體報道稱,家電產品機身上貼著的“中國能效標識”存在水分,一些企業為分一杯羹,不惜在能效標識上造假。“虛標能效等級”已經成為家電行業的潛規則。
隨后,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電行業普遍存在技術參數虛標問題,除虛標能效等級外,家電產品的噪音、容積、冷凍能力、耗電量等指標,都成為部分企業“吸金”的假面具。
能效標識頻頻造假
還是先從能效標識造假說起。
2004年8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中國能效標識制度正式建立。從2005年3月起,國家相繼對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和電磁爐等產品正式實施了能效標識制度。旨在鼓勵家電企業生產更多的低能耗產品,并幫助有意購買的消費者快速鑒別此類產品。
2009年6月1日,國家正式在空調行業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達到定頻空調能效比標準1、2級的空調實施300元~850元的財政補貼銷售。到今年3月1日,包括電磁爐、電熱水器在內的21類產品都將被強制納入能效標識管理辦法范圍之內。
這一政策的出臺,使能效標識不再只是企業為獲取消費者青睞的宣傳噱頭,變成能給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標識。據財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4月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已發放財政補貼資金70多億元。
政策對高效節能空調市場的撬動作用立竿見影。2004-2008年,我國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一直徘徊在5%左右,70%以上為不節能的5級空調。到2010年5月,一二級節能空調的比例迅速攀升到80%以上。
不過,這些穿著“高效節能”外衣的空調,未必真的節能。最近兩年,上海、北京、江蘇、山東、山西等地的質監局均先后發布質量檢測報告,通報部分企業的能效標識造假。
最近,上海質監局還發布一項對2011年上海家用電冰箱產品質量抽檢檢測報告,包括格蘭仕、華生、BEKO在內的5批次品牌產品,由于在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的“能源效率等級”項目中不合格,被判定為質量問題嚴重。
2011年11月,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北京地區生產領域小家電、玩具產品開展了質量監督抽查結果也顯示,部分產品質量不合格,原因主要是“產品標志和說明項目不符合標準要求”。
各項指標均可造假
海信北京發言人楊宏民認為造假的情況遠比大家想象的嚴重。
“不僅僅是小企業,有一些入流的企業也會這么干,甚至有些企業的做法非常過分。比如6A冰箱,冰箱的能效指數、噪聲、負載溫度回升、冷凍能力、冷卻速度、冷藏食品儲存質量6項主要性能指標分為A、B、C、D四個等級。如果一臺冰箱這6項指標全部達到了A級,這種冰箱才能稱為“6A冰箱”。但有些企業,明明達不到,也給自己貼上‘6A’的牌子。”
“還有一些企業更過分,冰箱的容積明明標的210立升,結果200立升都達不到。這跟商人賣東西,沒給夠秤有什么不一樣?做法非常低級,而且欺詐成分非常露骨。”楊宏民稱,除此之外,白電產品的其他指標,比如噪音、冷凍能力、冷凍速度、耗電量、能效等級等指標,都有企業造假。“還有一些企業宣傳期產品能夠去除異味、消滅病菌、乙烯等類似的化學氣體,但是不是真能在實際使用中達到企業承諾的效果,都要打問號。”
企業能騙過認證機構鑒定,并順利拿到檢測報告,最常見的手法是瞞天過海。“送去實驗室檢測的是達標的產品,但最終批量上市銷售的卻是另一個不達標的產品。”
此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主任王若紅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表示,“‘能效管理辦法’只是一紙文件,是沒法遏制能效虛標問題的。”
無怪近日青島某白電企業董事長不無失望地表示,白電這個行業是一個“爛透”的行業,是一個完全沒有實話的行業,可以說講假話比講真話還滋潤。“這個行業完全是假話充斥,我就不知道為什么不制裁這樣的行業。”
■ 觀察
“虛標”背后是巨額利潤
各地質檢機構屢次查處,行業內部也怨聲載道,那是什么原因讓“虛標”屢禁不止?家電業內人士梁振鵬稱,“虛標”背后巨額利潤是問題關鍵。“家電制造企業對于產品高溢價的追求,是企業去虛標能效等級的動力。”
根據2009年出臺的空調能效補貼標準,企業每銷售一臺1、2級能效空調,就可以獲得國家300~850元的財政補貼。2010年6月后,該標準下調至150~250元。京東商城的售價信息顯示,目前1P定頻冷暖空調的主流售價在28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款奧克斯冷暖空調僅2199元。
財政補貼可占到產品最終售價的10%,企業怎么會放棄這部分利潤。據新華社報道,至2010年底,為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央財政共安排160多億元,推廣高效節能空調3400多萬臺。
“除財政補貼外,虛標本身也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尤其是‘功能虛標’。例如能除甲醛的空調、格力的1赫茲45W空調等等,讓產品馬上有了賣點,從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梁振鵬稱,“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價格戰的競爭壓力下,家電企業在偷工減料、節省成本的過程中,自然就有可能生產不出連基本國家能效等級門檻都達不到的不合格產品。”
美的電器新聞發言人王金亮則認為,出現這種問題,直接原因在執法力度不夠、生產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不少地方政府明明知道有企業生產不合格的東西,但依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產品流出去了。即使偶爾有查處,也是隔靴搔癢,罰點錢意思下就完了。所獲得的利益上千萬,花個十幾萬就搞定,誰還愿意老實本分地做生意。”
“如果各地加大執法力度,查處一起違規,就讓造假的企業破產、倒閉,讓他不能銷售,我不相信還有企業敢造假。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違法的成本很低,誰都敢去冒犯政策。”王金亮稱。
《能效標識管理辦法》顯示,如果有不法企業利用這項國家花費巨資旨在促進節能減排惠及普通百姓的工程作為牟取暴利的工具,這種欺騙行為被發現后,受到的處罰僅僅是“由地方節能管理部門或者地方質檢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標識;情節嚴重的,由地方質檢部門處1萬元以下罰款”。
■ 說法
“虛標”已成行業潛規則
“虛標”情況并不是白電企業的專利。近年來,國內家電產品在能效標識上接連上演“烏龍”,從小家電到白電、黑電,幾乎涉及整個家電領域。
近日,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官方網頁上發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對部分日用消費品抽查結果的公告。其中電飯煲和電磁爐的合格率僅為七八成。其中,先科、新飛、英基、富士寶、歐科、格蘭仕的電磁爐均被曝出熱效率不合格,新飛的電飯煲則被查出輸入功率和電流不合格。
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表示,虛標已成為家電行業的潛規則,企業從中得到了好處,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而且這種虛張聲勢的情況不僅僅是在“能效標識”領域出現,很多指標都存在虛假。舉例說,很多消費者買的電視的屏幕規格,標的是42英寸,可能實際達不到;買的6公斤的洗衣機,實際卻是5.5公斤;買的200立升的冰箱,能有190立升就不錯了。這種情況非常多,已經成為行業的潛規則了。
而作為消費者,對這些虛標的產品卻很難辨識。
“消費者絕對沒辦法,那是真沒辦法。即使是行業專家,他也看不出來產品的耗電量。必須在實驗室里,借助必要的化驗儀器和手段,才能判斷企業到底有沒有說謊。”楊宏民稱。
楊宏民稱,這個行業現在魚龍混雜,競爭秩序很不規范。“那些老實本分、不投機取巧的企業就會吃虧;那些投機耍滑的企業就是占便宜。這是行業現狀,不少企業就短視地順從這個規則。要改變這個現狀,政府必須出來做這項工作,嚴懲投機倒把的企業,讓他們沒有葬身之地,這樣好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林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