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芯:五糧液應做出公開道歉的表率
日前,廣東省工商等執法部門檢出五糧液旗下“自園春(特釀)”酒精度等指標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企業生產工藝水平較低,控制不嚴格。
五糧液官方的回應則是耐人尋味。五糧液新聞發言人發表聲明,表示正在追查“不合格”的自園春酒真偽問題。五糧液副總經理也表示,這些不合格的酒“很有可能不是我們公司生產的。”五糧液的潛臺詞是我們本身沒問題,這些不合格產品與我們無關。
“五糧液”作為知名老品牌企業,其對外的表態,與“問題出在臨時工身上”如出一轍。五糧液本應在產品質量上下足功夫,以保障消費者的消費權益,做到萬無一失。在旗下產品被曝質量出問題時,要在第一時間表明對質量絕不放松的態度,而不是采取這種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的態度。
企業到底哪些這樣對消費者不負責任的巨大底氣呢? 中國是白酒的消費大國,幾年前的統計數字是中國每年要消費掉523萬噸白酒,這相當于灌滿了兩個西湖。巨大的市場空間,高檔高價白酒的賣方市場,令酒廠開足馬力,無暇不顧及自己的形象與公眾的感受。
五糧液子產品中的總酸、總酯不合格,是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對發酵時間、發酵溫度控制不嚴,造成酸、酯含量偏低。問題已經好幾天了,既沒有看到相關方面的公開道歉,又沒有對該事件的進一步追蹤,更沒有看到反思,表現出來的反而是欲蓋彌彰的掩飾和推卸責任。五糧液已經表現出了中國知名酒類品牌的底氣。
這起由14年前產品引發的質量風波事件,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一手開創貼牌酒生產模式的五糧液,對旗下子品牌、孫品牌掌握程度有多少?它的社會責任感和表率作用體現在何處?
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但在不少企業眼中,道德呀,公益呀,社會責任呀,諸如此類虛頭八腦的東西,只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掙到足夠的錢才是硬道理。很多公司與企業家身上,都流淌著唯利是圖的血液。
五糧液這個著名品牌的建立是幾十年、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得之不易,需要我們倍加愛護與珍惜。我們是愛之深,責之切。食品安全無小事,產品質量是根基。這是任何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企業基業長青之本。與其在媒體大肆投放廣告,與其加大社會公關,不如從點點滴滴的具體小事做起,切實保證每一瓶酒的質量過關。(環球網記者張夢芯)
集團背景:
五糧液為大曲濃香型白酒,產于四川宜賓市,用小麥、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種糧食發酵釀制而成,在中國濃香型酒中獨樹一幟,香氣悠久,滋味醇厚,進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到了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后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現在五糧液由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釀制。2010年五糧液品牌價值已達586.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