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人們追求健康的意識逐步提高,越來越多人希望通過運動保持健康體魄。圖為2月4日,吉林省吉林市,一名家長帶著孩子在松花江邊一個冰雪游樂場滑冰。人民圖片
部分體檢機構價格虛實難辨,超范圍執業,人員資質管理不規范——
1.健康體檢需求持續增長
北京市年體檢人次400萬,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體檢機構各占半壁江山
“今年春節,我給父母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兩張體檢卡。老兩口自打退休后,三四年沒檢查過身體了,這幾年一直幫我在北京照顧孩子,特別操勞,盡管沒生什么大病,但我還是擔心他們的身體狀況。對我們來說,父母的健康最重要!”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小冀告訴記者,春節前,她在網上綜合比較后,選擇了一家頗有名氣的體檢機構的體檢卡,原價1400元,團購價798元。
“我選的這款套餐屬于中檔價位,除了常規檢查,還包括動脈硬化、經顱多普勒、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腫瘤篩查等項目,感覺挺適合老年人的。父母今年60多歲了,好多同事都得了高血壓、心臟病,我就想讓他們多檢查一些項目,有病治病,沒病早預防唄!”小冀說,以后打算每年都自費讓父母在北京體檢一次。
有小冀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今年過年不送禮,送禮就要送健康”,給父母、親朋送張體檢卡,成為近年來的新時尚。據報道,龍年春節前夕,在山西、云南等地的多家醫院內,前來購買體檢卡的人絡繹不絕。隨便打開一家團購網站,北京地區的慈銘、愛康國賓、佳境健康、松喬、九華等多家體檢機構的套餐琳瑯滿目,3.33折、4.16折、5.7折的價格也令人心動不已。
在這些團購網站,記者注意到,一些名氣較大、口碑較好的體檢機構推出的套餐,由于價位適中,銷售記錄火爆,團購開始幾天便售出三四百份,有的套餐顯示購買人數已達1100多人。慈銘體檢董事長胡波告訴記者,慈銘全國共有50多家體檢機構,年體檢人次接近200萬。
“體檢市場的紅火反映了民眾的健康需求,這體現了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專聘主任周生來分析說,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的健康意識發生了巨大變化,健康消費需求由簡單、單一的醫療治療型,向疾病預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進型轉變。“解決溫飽、富裕起來后,人們希望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這是一種正當的需求。”
周生來介紹說,醫療機構在注冊時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類,營利性也就是百姓常說的民營。2000年前,我國的健康體檢僅局限于就業、參軍、升學等強制性專項體檢,體檢的實施單位也多為政府指定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2000年后,老百姓對健康體檢的需求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為民營體檢機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外資企業等開始定期組織職工體檢,還有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個人開始自費體檢。
“北京的體檢市場可以說是全國發展較早、成熟程度較高,開展體檢的醫療機構數量也較多的市場之一。”北京市體檢中心、北京市體檢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主任孫力光介紹說,目前北京市每年參加體檢的總人數在400萬左右,全市準予開展健康體檢服務的醫療機構177家,其中公立醫療機構91家,民營醫療機構86家;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總體檢人數占全市健康體檢總量的43.14%,營利性醫療機構總體檢人數占56.86%。
2.體檢專業性、準確性受質疑
惡性競爭、過度體檢、價格與質量不匹配、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困擾行業發展
盡管發展迅猛,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消費者對體檢行業、尤其是民營體檢機構的專業性、準確性、規范性等提出了質疑。
“我們體檢都是單位組織的,前幾年是一家公立醫院的體檢隊上門服務,這兩年換成一家民營體檢機構,環境和設施確實比以前好了,但從整個體檢的過程來看,感覺錢都花在面子上了,醫護人員的水平太差,有的連專業術語都說不清。”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徐女士告訴記者,最讓人詫異的是出體檢報告時,全部門40多人的血常規檢測結果相差不多,都在正常值內。“以前每年都能檢出幾個人有問題,還有一個長期膽固醇超標的同事,這次也正常了,真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檢測我們的血樣?是不是參照正常值隨便填的數據?”
“有一次我得了虹膜炎,可在民營體檢機構體檢時大夫卻沒看出來,我以為就是用眼疲勞,差點兒耽誤了治療。”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盛麗麗告訴記者,從此她和家人就一直自費去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體檢。
還有一位網友發帖講述了自己在某民營體檢機構的經歷:體檢時做B超的大夫一邊做檢查,一邊和女兒聊天。明明檢查時B超大夫說肝上的一點小問題,在體檢報告上卻成了膽囊的問題。
一些民營體檢機構的價格,也讓消費者猶如霧里看花,難辨虛實。“我主要在網上給父母選體檢卡,一些機構的項目動輒上千元,然后再打個很低的折扣。我比較了一下,檢查項目差不多的情況下,不同機構的價格卻能差很多,再加上那些醫學名詞,我們這些外行真的看不懂!”小冀無奈地說。
針對這些疑惑,周生來告訴記者,健康體檢市場由于專業化程度較高、信息高度不對稱,更需規范化管理。在他看來,體檢市場當前主要存在過度體檢和惡性競爭等問題。“有些體檢機構為了爭奪高端體檢市場,推出包含了派特CT、核磁共振等放射性檢查的項目,這樣做既浪費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對顧客的身體也是傷害。”
價格戰則是體檢機構競爭的最常見形式。周生來說:“曾經有一個體檢機構打出廣告:296元做300項體檢,平均不到1元做一項,可能嗎?靠降價來招攬顧客,對體檢行業的健康發展尤為不利。”
“價格問題確實是部分民營體檢機構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孫力光告訴記者,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定價嚴格遵守北京市發改委制定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民營機構由于實行價格備案制,其定價主要根據市場供需關系而確定。北京市體檢質控中心在近幾年的檢查中,發現有的體檢機構漫天要價,更多的則為了爭奪市場,在市場營銷中想方設法壓低價格。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降低成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從外地小門診部聘用醫務人員以減少人工成本;減去必要的體檢項目;使用廉價試劑;購買二手設備等。
孫力光說,管理不規范是當前部分民營體檢機構存在的又一突出問題。根據北京市衛生監督所2011年的專項檢查結果,個別民營機構存在著超范圍執業、人員資質管理不規范、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等問題。“比如說超范圍執業,批準的是一般門診,實際運行時卻加上了兒童體檢等項目;體檢醫生本是內科大夫,卻‘客串’眼科體檢;還有的體檢機構使用不合格或過期的檢測試劑;本該每年由質量監督局強檢的血壓表、生化儀等儀器、設備卻從不按時檢測、調校等。”
3.體檢僅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要在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下,與慢病防治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看病貴
“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體檢市場發展最為成熟,行政管理也較為規范。北京市是全國省級單位中最早成立體檢質控中心的,幾年前北京的體檢機構達500多家,現在審批合法的才177家,迅速縮減的原因是提高了門檻,實施了審批準入制,在場地、人員、診療科目等多方面加以規定。”孫力光說。
據介紹,根據衛生部《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和《北京市健康體檢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申請開展健康體檢的醫療機構必須具備一定條件,包括具有相對獨立的健康體檢場所及候檢場所,建筑總面積不少于400平方米,每個獨立的檢查室使用面積不少于6平方米;登記的診療科目至少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醫學影像科和醫學檢驗科等。“尤其是醫學檢驗科,要符合臨床醫學實驗室標準,需要較大的投入。《規定》還明確要求體檢醫療機構至少有兩名副高以上的主檢醫生,至少10名執業護士等。這些都讓那些條件簡陋的‘黑體檢’和‘草臺班子’淘汰出局了。”
針對記者提出的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否的問題,孫力光說:“客觀地看,疾病的發展變化較為復雜,被檢者的身體狀況也在發生變化,上個月各項指標正常,不意味著這個月就一切正常,反之亦然。檢查的陽性率與選擇的檢查項目、從業者的專業技術水平、設備種類和疾病發展階段也密切相關。比如黑白B超和彩色B超,做黑白B超檢查無法查出血流變化。再如受檢者選擇的體檢項目包括眼底照相,那么眼底的血管微小病變的檢出率可能性就會較高,反之則較難發現。不能一概認定機構存在過錯。”孫力光說,如果體檢客戶對體檢結果有異議,可以向體檢機構反映;如果認為存在醫療事故,可以到體檢機構進行投訴、到衛生行政部門或第三方醫療糾紛調解中心進行投訴要求鑒定等。
“健康體檢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政府部門應當認真研究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吸引社會的優質醫療資源進入健康領域。”周生來說,目前我國的醫療模式是90%的醫療資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療階段,中晚期病人比例高,是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疾病的早期治療費用不會太貴。定期的全面健康體檢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是解決看病貴的根本途徑。
“我國已成為慢性病發病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公立醫院不僅要治病,更要參與防病。”周生來認為,公立醫院進軍健康服務領域不僅順應了醫學發展的大勢所趨,同時也能滿足民眾的多樣化健康需求。“疾病中晚期是10個醫護人員解決1個病人的問題,而前期是1個醫護人員解決10個病人的問題。在預防階段投入1元錢,可以減少8元的醫療費用,又可以相應減少近百元的終末期搶救費。”
專家建議,健康體檢產業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更需要制度保障。周生來建議,可以考慮在醫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費用做健康管理;延伸公立醫院體檢中心的功能,將體檢中心轉型為健康管理中心;扶持興辦體檢與健康產業的機構,給予一定政策優惠。胡波則認為,健康體檢還應發揮中國特色,結合中醫的“望聞問切”等手段,真正實現“上醫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