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今日觀察》3.15在行動:
愛眼還是害眼?慈善還是假善?
帶著慈善的面具,借著愛眼的名義,實際上是賣眼鏡來騙取錢財,而且劣質的眼鏡也傷害了很多孩子的視力。這是幾天前315晚會曝光的中華愛眼工程組委會在許多地方所做的勾當。為何愛眼工程變成了害眼工程?如此大規模的掛羊頭賣狗肉,為何能夠一路暢通?是哪些環節出現了缺位?事件曝光之后,后續的處理情況怎樣?還有多少類似的事件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和反思?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霍德明、劉戈共同評論。
愛眼工程借慈善旗號斂財,其惡劣行徑究竟傷害了什么?不高明騙局為何能夠大行其道?
3月16號一早,記者來到三億康總部,玉田縣工商局執法人員隨后趕到,執法人員查封了無照經營的三億康總部,對三億康公司涉嫌三無產品的鏡片和眼保儀等產品進行了封存,對于店內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標志和大樓外的三億康標志進行了拆除。
張德安(玉田縣工商局副局長):針對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披露的,劉金順涉嫌欺詐消費者的事實,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所謂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促進會子虛烏有,那么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經營活動也涉嫌違法。
中華學生愛眼工程最早進行活動的地方就是河北省玉田縣,這里的兩個眼鏡店被三億康稱為示范店,所謂的慈善營銷模式就是從這里推廣到全國其他的加盟店,就在三億康公司所屬的劉金順眼鏡店的大門口,還掛著兩塊由玉田縣教育局頒發的牌匾,那么這個虛構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是如何通過教育部門走進學校的呢?
楊乃武(玉田縣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就當時來講,因為有愛眼工程,包括它的秘書長,有關的領導都在出席這事,也覺得這確實是一件好事,是為了學生,保護學生視力,這確實是一件好事。現在看到這些文件,我們感覺我們整個教育系統,我們的教師,學生受到了一個很大的蒙蔽,但是也沒有預感到他這種慈善活動背后隱藏了這么大的商業行為。
在三億康的眼鏡店外,記者遇到了曾經購買過三億康眼鏡的學生。
記者:當時你花了多少錢?
玉田縣中學生:1500多。這成本只有幾十塊,收我一千多,這差價也太大了,近視的程度比以前深了,漲了一百多,他說要是別的眼鏡店,漲得比這還快。
玉田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在著手采取措施,避免學生今后再受蒙騙。
節目播出后,記者第一時間趕到了三億康和中華愛眼工程的實際所在地,河北省玉田縣,電話聯系上了電話學生愛眼工程的理事長劉金順。
記者:用中華愛眼工程這樣一個慈善營銷的方式,你覺得合適嗎?
劉金順(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理事長):宣傳材料有些不是我們自己的,我都搞不清楚是誰提出來的。
與此相反的是,在此前的暗訪中,劉金順曾說出過這樣的話。
劉金順:慈善營銷是我提出來的。
關于節目中提到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只是一個在香港注冊的私人公司,劉金順也矢口否認。
劉金順:我這個不是香港的,我們是一個掛靠單位,是世界華商聯合會掛靠的。
記者:你這個三億康公司本來在北京是被注銷了的,仍然在用這個公司在經營。
劉金順:我們沒有經營的,我們一年多了沒有一個新加盟店。
就在三個月前,2011年12月23號,三億康公司還在簽訂著銷售合同。此外,對于節目中曝出的其他事實,劉金順也都予以否認。
記者:一年下來可以賺到500萬,那是靠什么盈利呢?
劉金順:不可能,50萬可以賺,500萬那不可能的事,從來沒有這么說過啊。
而在節目曝光之前,劉金順曾這樣宣稱。
劉金順:只要你舍得,百分百讓你賺大錢,玉田那個店,以前五六十萬,現在去年做到了五百多萬。
劉戈:教育局和學校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是失職的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劉金順做了這么多努力,達到了進入校園的目的,采訪中教育局局長說,我們以后要加強對于教師和學生的培訓和教育,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欠妥的。首先如果沒有教育局的這道關口的打開,劉金順就不可能進去,而且在一個縣里,當他以慈善的名義來和教育局來談的時候,教育局應該去打聽一下他的老底到底是什么,這個慈善的實質是什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其實這些東西,從網上公開的很多信息就能了解到。劉金順把以慈善為名義的牌子玩的很嫻熟,讓很多的教育機構最后對他放行,雖然可以說這些教育局和學校也是受害者,但是我們真的得說,這些機構沒有很好的承擔一個鑒別的工作,在工作上是有失職的。
霍德明:用慈善的名義做營銷之實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的看法是,現在老百姓都很聰明,你沒有一些特殊的營銷的手段的話,你是蒙不了他的。問題就出在慈善這個詞,慈善跟三億康公司有什么關系?我看到三億康不會想到慈善,真正讓我看到慈善的是愛心捐贈卡,所以它是一個特殊的營銷手段。包括劉金順自己也講,他是用慈善的名義做營銷之實。事后,我們追究這件事情,不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推到慈善上,但是初步的判斷,他是利用慈善,用這種特殊的營銷手段達到他的目的。
劉戈:愛眼工程就是將慈善營銷和連鎖經營相結合
(《今日觀察》評論員)
到最后,劉金順就是把兩件事情結合起來,一件事是所謂的慈善營銷,另外一個就是連鎖經營,然后就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一個商業模式,最后就能達到立足玉田,放眼全國的商業模式。現在社會上很多這樣的機構在做這樣的事情,通過這種暗示,通過大人物,通過名人等等,讓消費者最后放松了警惕。劉金順知道這是一個高達3億人的巨大市場,所以他找到了一個最終的捷徑,找到了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也就是掛慈善的名頭,通過教育部門進入到學校里,這是一條捷徑,最后他找到了,也實施了。
霍德明:愛眼工程是一種特殊營銷手段的騙術
(《今日觀察》評論員)
它是一個特殊營銷手段,營銷學上的人事時地物,你算一下,有沒有人?劉金順,這小子膽子大。事就是愛眼工程,誰能說它是錯的事呢?時間,我查了一下是2008年9月份以后,時間大概也對了,地方,重要的是在河北省的玉田縣,它不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最簡單的物就是眼鏡,中國小孩子哪個是不用眼鏡?不戴眼鏡?所以人事時地物都湊齊了以后,他還需要有攻一個什么關呢?就是教育局這個關,你到劉金順的眼鏡店里去看,教育局還給他頒了一個匾,這就是一個權威性的認證,他一旦開始突破這一點,再接下來就是到其它的地方去了,最后可能就會到上海,北京這種一線城市來,所以這是一種特殊營銷手段的騙術。
打擊假公益,為真慈善保駕護航,愛眼工程后續處理又會怎么樣?如何防范此類騙局不再出現?
霍德明:愛眼工程利用慈善的名義來進行詐騙
(《今日觀察》評論員)
國外有很多好的經驗,其實在中國也有很多好的慈善機構,所以在原則上,這件事跟慈善機構沒什么大關系,合法的慈善機構做好的事。這個事是一個詐騙的,利用慈善的名義來詐騙的行為,而在這個上面,它的確需要地方政府落實、查實這件事情。一開始,他在攻當地政府的教育局這個關的時候,我覺得就要把它這個源頭切斷掉。還好,我們當地的工商局馬上把這個假慈善的面目揭開了。我還是要強調,社會上還是有很多真的、好的慈善機構在經營著。
劉戈:杜絕慈善營銷
(《今日觀察》評論員)
近年來,有很多機構在倡導慈善營銷這樣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把一些慈善機構也卷進來了,也留下了一個縫隙。其實除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案例,現在有很多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以慈善的名義進行銷售產品的現象非常普遍,就是一些非法之徒完全就是打著慈善機構的幌子來干的一些非法的行為。
金錦萍:關于公益促銷的法律規范是我國立法上的空白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盈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如果是理想狀態的公益促銷,它應當有一個企業跟基金會,或者是公益組織之間有個協議。雙方合作的意向,它的起止時間,雙方的權利義務,產品本身或者服務本身,應該多大范圍內提供,公益組織或慈善組織在這次合作里面,可以獲得最低多少收益,善款募集之后要用于什么用途,這些內容都是應當在協議里面寫清楚,并向社會公眾予以公開。現在的中華愛眼工程就在于說,它缺乏以上的任何一點要件,導致了消費者誤以為它帶有一種公益性質,實際上卻變成了一種營利模式,所以毫無疑問我們目前現有法律框架下,對公益促銷的法律規范是整個缺失的,這是立法上的空白。
竹立家:政府部門必須加大查處和懲處力度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包括中介組織,包括一些慈善機構,它的行為不是很規范,有條例不依,這樣的現象非常多,也非常嚴重,那么誰來查處呢?就是政府相關的執法部門來查處,首先就是我們的政府部門必須負起責任來,對這些違法現象,有法不依現象,對于打著公益的旗號,騙錢勾當的現象,必須加大查處和懲處力度,只有這樣這些人才能收斂。
劉戈:要讓沒有盡職的部門接受教訓
(《今日觀察》評論員)
現在對于這個事情到底怎么定性還有分歧,那么最后我相信有關部門會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誰應該負什么責任,最后會給大家一個交代,不但要讓騙子接受懲罰,也應該讓一些沒有盡職的部門接受一定的教訓。
霍德明: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們有一句老話,勿以善小而不為,而勿以惡小而為之。有些人發現哪里有金礦可以挖,于是小惡就慢慢借著慈善的大招牌變成一個大惡了,還好這個事情被人揭發出來了,及時的制止下去了,否則不知道還會冤枉到多少名門正派的慈善機構。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