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收油生意紅火恣意收購
為整治鄭州市的泔水產業,解決“地溝油”餐桌回流的問題,去年,河南成立了一支官方的收油隊。然而,頭頂官方的帽子,這支穿著統一制服、拿著工作證的收油隊卻遭遇了不少飯店的集體抵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私人收油車卻生意紅火、恣意收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大飯店的厚此薄彼呢?
“正規軍”收油遭抵制
鄭州市對“地溝油”回收正規化的嘗試寄予厚望。根據要求,鄭州僑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70人的收油隊,他們的身份信息在鄭州市城管局都有備案,收油隊員開的車要安裝GPS定位系統,以便隨時查看車輛行駛路線。然而這支收油“正規軍”卻遭到不少飯店的抵制,甚至發生收油隊員被毆打的情況。
晚上10點后,每當聽到門前農用三輪車發動機的聲音由遠而近,餐飲后廚工作人員就知道收泔水的車子來了。在鄭州,私人收泔水早已是一個公開的“地下產業”,對數著鈔票的飯店店主們來說,他們并不關心這些“地溝油”流向何方。一把大勺子,幾個臟油桶,支撐著鄭州的泔水產業。
誰給錢我就給誰
“反正都是給,誰給錢我就給誰。”鄭州市西四環附近一家餐館的王經理說,自己開的小飯店,平時油垢都是附近的收油隊來處理,“一般都是大晚上來,少了也有兩三大桶。很多人說是喂豬用的,具體干啥了我們也不關心,只要給錢就行。”
像這家飯店一樣,在鄭州,私人上門付費收泔水已成為一個公開的地下產業,大部分飯店的泔水都有固定私人收油隊承包并定期收取,承包費則根據泔水質量,從每噸3000元到7000元不等,附加條件是收油隊負責每天把后廚打掃干凈。
95%泔水被私人買走
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飯店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并不知曉,依然習慣于把泔水油當做商品售賣。調查數據顯示,鄭州全市的飯店食堂達12000家以上,每年能產生三萬噸以上的泔水,而這些后廚垃圾中的95%都被私人買走,甚至由此形成一個以泔水為中心,分工明確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
在很多報道中,對于“地溝油”黑色產業鏈已經非常熟悉了:飯店“生產”并出售泔水,散戶靠運送泔水謀生,加工廠購買泔水油并加工成劣質食用油,市場上這些油被二次售賣。而官方收油隊伍的產生目的就是為了打擊這條黑色產業鏈。
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實際上,這支官方收油隊并不是鄭州市為整治“地溝油”回收做出的第一次嘗試,但無一例外地,沒有獲得預期成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幾年來鄭州一直在“地溝油”處理正規化方面做著嘗試。早在2009年上半年,由該市金水區市政局投資建設的“地溝油”專門處理廠閃亮登臺,但該廠僅僅運行了7個多月就宣告停產。對此,一位飯店店主的話一針見血:“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現在的泔水是有償賣給別人,我可以賣錢的東西我憑什么白白送給你政府呢。”
資料顯示,在美、德等發達國家,政府會對“地溝油”收集處理企業給予相應的補助,用“地溝油”加工一噸生物柴油,折合人民幣的補助是500到600元。而對于破解鄭州僑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此類企業的生存困境,在鄭州市城管局調研員宋長德看來,除了考慮給予企業在生產尤其是收集環節一定補貼,關鍵還要靠嚴格法規的保障。D090
綜合央廣新聞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