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的藥,藥店賣9元,醫院40元》后續
從9元到40元,超3倍差價如何來
記者調查:“特供藥只提供給醫院,廠家公開談回扣“給你提成20%”
人大代表:“特供藥”背后暗藏利益鏈,送藥進醫院出納都要打紅包
記者 黃磊 周紅泉 實習生 袁孟 陳婷
核心提示
一包中藥,一家省級中醫院賣40元,而在藥店只要9元(詳見本報3月24日A09版),藥價虛高再次引爆公眾眼球。
對于其中超過3倍的差價,醫院的解釋是,“我們的藥是從經GMP認證的中藥飲片公司進的一等品,光配方中的‘燈盞花精粉’就要18元!滨柢E的是,記者連續3天暗訪調查,發現藥店根本找不到這味“燈盞花精粉”中藥。
對此,一位從事醫藥行業的人大代表指出,正是這種只有醫院有的“特供藥”,背后暗藏藥價虛高的利益鏈條。而醫院只給電子處方拒給紙質處方,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選擇權,成為醫院維護“高藥價”的工具。
■記者 黃磊 周紅泉
實習生 袁孟 陳婷
【調查一】
“特供藥”背后的玄機
燈盞花精粉10克一包,醫院進價14元
疑問
熊爹爹仔細比對某中醫院和連鎖藥房開具的處方單。 “藥的配方,醫院的單子上有一味燈盞花精,藥房沒有賣,就用燈芯草代替了,難道這一味藥能把藥費抬高幾倍嗎?”
從9元到40元,作為抬高藥價的“主角”燈盞花精粉,究竟是一味怎樣的藥材?
調查
3月26日,記者對長沙市內的十多家藥店進行連續3天的調查發現,長沙的養天和、芝林、萬和、可瑞斯等藥店都沒有“燈盞花精粉”這味藥。
隨后,記者根據熊爹爹從醫院購買的燈盞花精粉的包裝聯系到一家中藥飲片公司負責長沙地區銷售的人員。當記者提出要采購燈盞花精粉時,對方表示“這種藥目前只專供醫院”,“你要的量大不大,我可以想辦法從給醫院的藥里留一批貨給你!
當問及價格時,這名工作人員開口就談回扣:“燈盞花精粉10克一包,我們給醫院是14元,你要就給你提20%的回扣,這味藥在醫院里至少都賣到十八九元了。”
記者隨后聯系到一位長年從事中藥飲片檢驗工作的專業人員。他告訴記者,“燈盞花的原料價格和燈芯草是差不多的,燈盞花精粉只是經過加工后的超微顆粒精粉更濃更純,便于人體吸收,但10克燈芯草的價格不到1塊錢!
29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之前熊爹爹就診的這家中醫院進行暗訪。在三樓,中醫外科主任醫師、王教授告訴記者,燈盞花的主要作用是活血。記者拿出寫有熊爹爹所服中藥配方的紙條,詢問燈盞花精粉在這服藥中所起的作用時,這位王教授告訴記者,“缺了影響也不大,你找個別的藥代替就可以了!
人大代表聲音
進貨渠道藥店和醫院完全一樣
一味常見中藥制劑,為何只在醫院出售,藥店卻幾乎“絕跡”?
對此,深諳醫藥流通領域“潛規則”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指出:此類只有醫院才有的“特供藥”,存在的原因就是其中存在的巨大利潤空間,“醫院由于用藥量大,往往會挑出幾種不是普通病患者經常用到卻有相當利潤的品種,并與中藥廠家簽訂一種具有‘排他性’的協議,指定這些品種的藥物只能供應給醫院!
謝子龍表示,所有從事中藥飲片生產的企業都必須經過GMP認證,才有資格進行生產。而所有進行藥品經營的企業,不可能也不允許直接到中藥材市場進貨,包括醫院,這是國家明令禁止的。因此,從進貨渠道來說,藥店和醫院是完全一樣的!
【調查二】
變味的電子處方
患者購低價藥的最后通道被堵死
疑問
“現在醫院都不需要病歷了,就一張IC卡,醫生開了什么藥、什么價格都不知道,必須要劃價繳費之后才會有打印的處方箋,我即便覺得藥開貴了,也沒有辦法,只能拿藥回家。”熊爹爹認為,電子處方已經成為了醫院“進行強制消費的手段”。
調查
在本報報道熊爹爹的遭遇后,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原本是為了給患者建立詳細診療檔案的電子處方系統現在已經異變成“電子壁壘”,如同一把老虎鉗,將人們拿著醫院處方到藥店購買低價藥的最后通道也鉗死。
為了證實熊爹爹的說法,記者先后來到他就診的醫院和另外3家省內知名的三甲醫院,問及就診過程,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在就診過程中,醫生除了在病歷上記錄病情,處方已經完全實行“電子化”,醫院如此做法無疑就是“逼迫”患者在醫院購買高價藥,以往拿著處方去藥店買便宜藥的最后途徑也被堵死。
對此,熊爹爹就診的中醫院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當醫生在電腦上開出藥方時,就已經顯示了價格等信息,但由于患者太多,醫生也可能沒有一一告知患者這些信息。
人大代表聲音
患者喪失選擇權和知情權
對于這樣“變了味”的電子處方,謝子龍認為這是“醫院利用信息技術達到壟斷目的”,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搬t院的最終目的是讓處方不外流,讓患者無法去藥店購藥。此外,患者有權利在繳費之前了解醫生為自己開了什么藥,多少錢,而不是到交錢后才拿到消費詳單。這樣患者就只能在醫院購藥,即便知道價格會比藥店高出一大截,也只能接受!
揭秘
中藥背后同樣藏有暴利鏈條
在以往的有關藥價虛高的報道中大多指向西藥,可記者通過多日來的調查暗訪,發現中藥流通環節中也同樣存在著一條暴利鏈條。為此,長期從事醫藥經營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以及有著5年醫藥銷售經歷的譚少國為記者揭開了其中的內幕。
【黑幕一】經一道關卡就漲一次價
見者有份,利益均沾,雁過拔毛。對于醫院與藥店同藥同質不同價的情況,謝子龍和譚少國總結出這樣的一條“潛規則”。
在藥品業,大醫院往往因用藥量大被稱為“莊家”。謝子龍說,“生產廠家求著醫院用藥,請客、送禮幾乎是行規,特別是到了收貨款時,更是‘求爺爺告奶奶’,連財務部的小出納都要打紅包,藥品每經一個環節都要漲一次價,醫院每簽一個字都要塞一個紅包。這些超額成本最后由患者來買單!
【黑幕二】采購不選對的,只買貴的
同樣質量同樣療效的藥品,一個賣十元,另一種賣一百,你說醫院會采購哪個?謝子龍向記者提出一個問題,頓了一下,他給出了答案,“肯定采購一百塊的那種!敝x子龍介紹,目前國家對醫院采購藥品實行加成15%的方法,就是10元采購的藥品,醫院可以賣到11.5元,于是醫院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空間,就選擇進價更高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