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演欽報道:29日,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發布《廣州市食品消費安全感民調報告》稱,市民食品消費的安全感遠不及2009、2010年民調超過九成的社會治安安全感。
食品安全感遠不如治安感
調查顯示,市民對食品消費認為“安全”、“比較安全”、“一般”的達到64.4%,其中認為“安全”和“比較安全”的比例僅為22.1%;認為“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占33.3%。
市民對各類食品安全感普遍不高,最低的是“飲料”、“奶及奶制品”,認為“安全”及“比較安全”的比例均不到兩成;其次是“酒類”、“糕點、餅干”。市民對“米、面及其制品”、“蔬菜、瓜果類”的安全感最高,均超過八成。
學歷越高不滿意度越高
在市民看來,威脅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是“違規使用添加劑”,被選比例達到76.3%,遠超出其他食品安全問題。
遭遇過食品安全問題的人安全感明顯較低,近一年來曾親身遭遇食品安全問題的群體安全感已低至五成以下。
對當前食品消費安全狀況,市民的不滿意度高達53.6%。“2010年廣州社會狀況公眾評價調查”的51項指標中,僅“收入差別”、“物價水平”、“市內道路狀況”3項不滿意度超過50%。從動態來看,認為近一年來食品消費安全狀況有不同程度惡化,超過了認為有改善的比例。
調查顯示,學歷越高、收入越高、居住時間越長的人,對食品消費安全狀況的不滿意度就越高。居住十年以上、高收入、本科及以上三個群體的不滿意度均在五成七以上;較一年以下、低收入、初中及以下群體分別高出近25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食品安全現狀已十分嚴峻。但需指出的是,鑒于檢測手段局限和信息不對稱,市民一般只能以衛生問題來判斷食品是否安全,而對違規使用添加劑之類的問題食品并不能有效判別。因而,市民能夠察覺的,或許僅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