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還是儲運問題?依云申請復檢
作者:呂靜蓮 原創
摘要:這已經不是依云第一次因為亞硝酸鹽而煩惱。去年1月和11月,分別有80.44噸和9.6噸產品因此被銷毀。日前,北京大自然貿易有限責任公司進口的2.376噸依云再度上榜國家質檢總局最新公布的進口不合格食品和化妝品“黑名單”。再加上此前的菌落總數問題,作為全球高端水第一品牌的依云6年中6次質量不合格的說法甚囂塵上。
這已經不是依云第一次因為亞硝酸鹽而煩惱。去年1月和11月,分別有80.44噸和9.6噸產品因此被銷毀。日前,北京大自然貿易有限責任公司進口的2.376噸依云再度上榜國家質檢總局最新公布的進口不合格食品和化妝品“黑名單”。再加上此前的菌落總數問題,作為全球高端水第一品牌的依云6年中6次質量不合格的說法甚囂塵上。
“菌落總數的問題隨著2009年10月國內礦泉水新標準的施行已經得到解決,但亞硝酸鹽的問題確實對我們造成極大困擾。”依云大中華區總經理戴寧向南都記者表示,此前兩次依云已申請復檢,但因為全部被銷毀掉而沒有后續反饋,本次也尚無法確認國家質檢總局是否有留樣。“我們銷往140個國家,從未出現亞硝酸鹽問題,只能表示,因所涉產品并非從官方渠道進口,無法確認是由依云出品。”
依云兩次申請復檢不成
依云著實被6年6登“黑榜”的說法撞了一下腰。資料顯示,2006年8月、9月和2007年5月,分別有16.9298噸、5.2272噸和118.4235噸依云被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查出細菌總數超標。在2009年10月國內礦泉水新標準與國際接軌,菌落總數不再成為問題之后,依云終于喘了一口氣,但去年1月,由北京四海致祥國際貿易、北京曼博格酒業、北京本全天元貿易進口的8批次80.44噸依云又被檢出亞硝酸鹽超標,頓時在業界炸開了鍋。去年11月,北京盛世唯嘉商貿進口的9.6噸依云亞硝酸鹽再度顯示超過國家標準0.1m g/L,本月,超標產品再多2.376噸。(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依云的官方代理商是深圳港中進,正規進口依云的中文標簽是印在上面的,非官方進口產品的標簽則是貼在上面的。”依云方面向南都記者表示,癥結就在于進口商品誰都可以做,很難有措施去禁止其他貿易商進口。
戴寧告訴記者,去年1月和11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結果后,其已去申請復檢,但卻被告知均已銷毀,本次則采取了退回形式。“質檢總局每天處理成千上萬種產品,究竟有沒有留樣目前尚不得而知,因此也不能確定該批產品就由依云出品。”
亞硝酸鹽成因存疑
詭異的是,過量攝入可能造成致癌的亞硝酸鹽為何會出現在水產品中,業內存在兩種不同說法。廣東瓶裝飲用水行業協會會長羅坦向南都記者表示,自然界中的氮元素進入水體產生化學作用,產生硝酸鹽,再經過臭氧消毒等一系列操作,從而產生亞硝酸鹽。“十年前國內品牌亞硝酸鹽超標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是因為空氣中氮含量高達76%,用來殺菌的臭氧氣源是空氣,因此消毒過程中有氮氧化物的產生,形成亞硝酸鹽。但現在企業的臭氧氣源改為純氧氣,工藝改變后就很少再出現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戴寧向記者強調,依云在其唯一水源地直接裝瓶,全程無人體接觸、無任何化學或物理處理,根本不存在臭氧殺菌程序。
“個人認為亞硝酸鹽的形成與臭氧殺菌無關,一個可能性是水源問題,還有就是儲存和輸送管道老化。”某大型水企品控專家向記者表示,通常礦泉水較其他水種容易出現這個問題。而戴寧則一一辯駁稱,若是水源和管道造成的水本身的亞硝酸鹽超標,不可能其他140多個國家均無問題,“依云每天進行300多次水質檢測,并對所有產品留樣兩年,從未發現這一情況,且亞硝酸鹽分子比塑料分子大很多,運輸過程中無法從瓶外進入,長途運輸更會使之衰減。”
“依云從1986年進入中國,近10年均是以兩位數增長。”戴寧表示,官方進口的依云每年在上百萬箱規模,而三次涉及亞硝酸鹽的非官方產品總計1300多箱,因此在規模上存在巨大差距。“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申請復查成功,可以給到消費者真正說法。”
相關報道
廣東山泉水新標保留菌落總數
雖然依云所屬的天然礦泉水領域已取消菌落總數指標,但上月開始執行的廣東山泉水新標準依然保持了加以了保留。去年11月,日之泉的溴酸鹽超標和鰲峰、肇鼎等品牌的菌落總數超標便讓行業陷入糾結———目前臭氧殺菌依然是通行方法,企業為了控制菌落總數,通常會加大消毒力度投入更多臭氧,從而增加溴酸鹽的釋放。部分山泉水企業向南都記者表示,建議山泉水標準也與國際達成接軌,以免水企頻頻“撞線”。但據羅坦介紹,此前質量檢查顯示,溴酸鹽超標企業只占廣東取得山泉水生產資格證企業總量的15%-20%,且多為中小企業,因此最終參照了G B19298《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衛生標準決定保留。
南都記者呂靜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