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報訊 今年深圳“兩會”期間,因地溝油、檢測覆蓋不全等問題,食品安全成為市人大代表不滿和關注的焦點,并繼去年之后,再次被列入人大重點督辦的兩個建議之一。時間過半,昨日起,深圳食品安全整治迎來“中考”,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玉浦親自率部分市人大代表,兵分三路對《深圳市食用農產品安全條例》執行情況進行視察。而明日,人大常委會將舉行食品安全專題詢問會,這在全市尚屬首次。
昨日三路視察分別是前往海吉星物流園、家樂福梅林店、惠民街市蓮花二村店等農批市場、超市、集貿市場,了解入市查驗制度、質量安全公示制度、快速檢測、不合格農產品的無害化處理制度、索證索票制度和自檢制度實施情況和蔬菜、肉類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前往深圳市滕浪再生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大學食堂、瑞賽爾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視察餐廚垃圾的收集、處理情況及有關處理企業的運營情況,以及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南山區農檢站等視察市、區兩級檢測機構運行情況。
記者注意到,這基本是覆蓋了深圳食品流通、檢測和食品處理等各個環節,而在一些地點進行視察時,分管副市長、區政府一把手也到場跟隨代表們一同了解情況。從總體上看,昨日視察情況較好,但代表們也提醒,切記不可搞一陣風的“運動式”檢查,過后又恢復老樣子。“檢查食品還只是治標,治本就要建立全覆蓋食品品種的長效監測體制和誠信體制。”市人大代表、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立勛說。
據了解,食品安全法規已被列入今年立法計劃。同時,今年將重點對非法食品添加劑、地溝油、瘦肉精等展開專項檢查。而明日(27日),市人大常委會將首次舉行食品安全專題詢問會,屆時市經貿信息委、市衛人委、市場監管局等負責人將面對面接受人大代表詢問,并現場回應疑問或質疑。
■視察現場
1
1
現場
餐廚垃圾回收企業大呼“吃不飽”
“我們現在每天最多收回來40噸餐廚垃圾,從2010年9月投入生產至今,一直在虧損。”深圳市騰浪再生資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浪”)是深圳第一家餐廚垃圾專業處理企業,建設了日處理量達2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自動生產線、日處理30噸的潲水油處理線和日處理180噸的垃圾焚燒爐渣處理線,可以將餐廚垃圾處理為生物柴油、蛋白粉等。
但昨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譚國箱一行來到該公司時,餐廚垃圾處理自動生產線卻靜悄悄地處于停工狀態。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條生產線不管是處理200噸餐廚垃圾還是20噸餐廚垃圾,成本都是一樣的,由于收不到足夠的餐廚垃圾,只好幾天開一次生產線以節省成本。
據統計,目前深圳全市賓館、酒樓、食堂等單位的餐廚垃圾(包括廚余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日均產生量約為2380噸,是騰浪日處理能力的12倍。騰浪是深圳唯一一家餐廚垃圾處理企業,為什么仍然收不到足夠的餐廚垃圾?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總結了四個字:“經濟利益”。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餐廳的餐廚垃圾轉手給別人,得到的費用基本就可以付廚房里幾個洗碗工的工資,但這也讓餐廚垃圾的去向不明朗,增加了地溝油回到餐桌的可能性。盡管費用不高,但在利益面前,很多餐飲單位仍然會選擇付費的收購者,而不是免費回收的騰浪。
與騰浪同處南山區的深圳大學擁有8個餐廳,每天產生數噸餐廚垃圾,這些潲水由深圳市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處理。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向對方收取一定費用。
昨日,人大代表們走訪深圳瑞賽爾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金湖大酒樓還了解到,目前深圳有些餐飲企業已開始嘗試一種餐廚垃圾的新型處理模式“瑞賽爾模式”,即在餐飲企業就將餐飲垃圾進行固液分離、油水分離,得到餐廚固形垃圾和純度較高的廢棄油脂后,進一步加工為飼料添加物和生物柴油,不僅使垃圾減量,也杜絕地溝油回到人們的餐桌。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告訴記者,未來《深圳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實施后,餐廚垃圾去向不明、專業餐廚垃圾處理企業收不到餐廚垃圾的現狀會得到改善,私自處理餐廚垃圾的行為將會被懲罰。據悉,《深圳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將從源頭治理“地溝油”,對全市餐飲垃圾的收運處理實行特許經營,建立收運處理一體化運行機制。
2
2
現場
深圳農產品抽檢量
為全國平均水平4倍
深圳市場流通的農產品有90%以上來自全國各地,因此檢測顯得尤為重要。記者跟隨市人大代表視察市、區兩級農產品檢測機構,以及供港食品的檢測站時了解到,目前,深圳建立了市、區、街道辦三級檢測監管體系,本市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100%監管,批發市場(屠宰場)農產品抽檢實現了100%覆蓋,超市、農貿市場被定期抽檢,重點區域和重點品種被重點監測。深圳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從2001年58.7%的合格率上升到97.5%以上,并保持多年。
農檢中心新樓停建后果堪憂
據負責人透露,去年深圳共檢測蔬菜50.4萬份,肉品26.25萬份,水產品3.13萬份。國際慣例是以每萬人抽檢的數量來衡量城市抽檢的情況,以深圳現有的約1500萬消費人口來計算,去年每萬人抽檢530份。減去其中三分之二用快速檢測方法進行的抽檢,深圳每萬人抽檢數超過了160份。而全國的平均水平是每萬人40份,國內監管較好的城市中,上海去年的數據是每萬人抽檢80份,香港是每萬人抽檢12份。
“目前我們肉類、菜類的工作區只有1400平方米,實在太擁擠,而且實驗室建在商住樓里,很多傳染性強的人畜共患病都有傳播的隱患”,該中心負責人說,她還透露,去年在原分管單位深圳市農業局的牽頭下,該中心在西麗興建新樓。但自從農業局去年年底撤銷后,新大樓產權不明且無人牽頭,被迫停建。她希望通過人大代表的努力,讓工作人員和檢測設備儀器早日搬進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實驗室中。
“大型農批市場設檢測點應全市推廣”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曾表示,內地供香港食品的合格率在99.99%以上,而提供這些食品的,正是南山農批市場。在該農批市場一樓是新鮮的食物打包裝箱場所,樓上則是該公司的農產品檢測中心,每天,樓下的供港食品會被直接送到樓上進行檢驗,合格后方可入港。
據其董事長陳炳強介紹,目前,該公司檢測中心每天檢測的樣品約800至1000個,最高峰時可達1300個。今年上半年共檢測果蔬樣品約14.5萬個,檢測合格率達99.5%。而檢測中心每年檢測的運作費用約300萬元,這筆費用由該公司獨力承擔,并未向商戶收取費用。
“企業畢竟是講效益的,把食品安全檢測交給企業來做,是能做好的”,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認為,從目前考察的情況來看,市、區兩級的檢測機構,論效率并不比南山農批市場這家企業更好。與其經歷長距離的運輸,把農產品運到專門的檢測機構,不如由大型農批市場就近設立檢測點。“南山農批市場的做法可以作為一種模式,在深圳各區推廣。”但她也表示,農產品的檢驗檢測成本太高,南山農批市場的模式雖好,要推廣恐怕還得靠政府加大補貼和投入。
3
3
現場
深圳最大農批市場引入第三方檢測
“針對已入場交易的商品,我們定期進行售中抽檢。抽取樣品一般送往常駐園區內的第三方檢測室(FQT)進行檢測。目前園區蔬菜的日檢測量達800個,今年以來截至6月18日,物流園的蔬菜農殘速檢樣品數累計45016個,合格率為99.48%。”昨日,在市人大代表視察深圳唯一的一級批發市場深圳市平湖海吉星物流園時,該園區負責人表示,園區年交易量達600萬噸,交易額達300億元,比前身布吉農批市場的規模擴大了一倍。而新的園區還有一大亮點,即引入了第三方檢測機構,該檢測室是與商務部合辦,可將所有檢測結果快速直達每個層面,短信平臺還可及時為客戶發送檢測結果通知,食品安全動態、風險預警等免費短信發送。
物流園累計銷毀農副產品15噸
該負責人說,園區目前主要是針對“準入管理”和“可追溯管理”對食品進行監管。“采取售前檢測為主、售中檢測為輔的抽檢辦法,同時針對不同季度的重點監控商品以及曾有抽檢不合格記錄的經營者,采取必檢性規則,確保高風險商品能得到有效監控。”
不定期的突擊檢查則是在詳細了解市場經營動態之后。“主要信息來源是市場經營者、廠家、顧客等反映,根據相關的反饋信息,由安全管理員帶領專管員對檔位進行突擊性檢查,如商品確定為不合格產品,則依據于商戶簽訂的《商品安全協議書》相關條款進行處理,并對不合格商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據該園區介紹,截至2012年5月底,物流園已累計銷毀不合格農副產品15噸。
而在食品可追溯上,該負責人稱,現在每一輛來貨車輛都要進行貨物門前登記,對每一批入場交易的貨物的來貨地點、來貨重量和品類及經營者信息等進行登記,確保每一批貨物來源的正規性和產地信息可追溯。未經進行來貨登記或拒絕來貨登記的貨物,物流園不允許入場進行交易。
對于“生鮮類商品(蔬菜、水果等)難追溯”的問題,物流園耗費巨資打造電子交易平臺,在物流園內布置了800多臺電子交易一體機以及中央數控信息管理中心,通過電子結算平臺對商品交易信息進行即時記錄,采購者可通過電子小票查詢到商品交易信息,同時物流園還定期在網絡上發布商品價格、商品交易行情指數等交易信息,讓公眾和媒體參與監督。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物流園的質量安全信息,一是場內大型LED顯示屏每日將每批農副產品的檢測信息進行發布,確保場內客戶知悉檢測信息。
生物化處理 日減少垃圾200噸
此外,由于該園區正常運營后每天將產生約200噸果蔬垃圾和2400噸生活廢水,物流園區的海吉星環保有限公司針對這些情況,設計了綜合環保項目。
“海吉星綜合環保一期項目對2400噸廢水進行處理,廢水進行過濾純凈處理,實現水資源的回收利用;二期項目利用果蔬垃圾作為原料生產生物氣,產生的生物氣處理后可用于熱電聯產或用作汽車燃料。生產反應后的剩余物質經過處理,可制成生物有機肥出售。”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在經過環保處理后,園區可日減少200噸垃圾填埋量,日回收水資源1200噸;日產生2萬度電,相當于大型高效發電機組燃燒7噸煤產生的電量;日產生的清潔電能可供160戶家庭用電或者650輛電動車行駛200公里。同時,三至四年內可回收投資,每年節省垃圾填埋處置費80%,每年中水回用節省水費50%。而出售有機肥,收益占年收入的34%。
專題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張瑋 馬芳 劉昊 專題統籌 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