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動機
提起“果凍、奶茶和酸奶”等食品中晶瑩透明、柔軟和脆化的果粒,相信人們都很熟悉,它就是椰纖果(簡稱“椰果”),在海南島通過微生物發酵由椰子水轉化而成的。早在2004年,就有媒體曝光了海南省的黑椰果加工點,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掀起了查處風暴。然而,最近又有讀者反映,海南省有些小椰果廠生產環境讓人觸目驚心,監管檢測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產品包裝后直接銷售,行業標準規定的出廠檢驗環節都成了“一紙空文”。事實真相究竟如何?《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特別調查
本報記者吳曉峰邢東偉
椰果,又稱為椰子凝膠,是一種天然食品原料和工業原料,被廣泛應用在生產果凍、飲料、乳制品等行業中。作為一種特色食品產業,海南省各市縣都有不少椰果生產廠。然而,近日,有讀者向《法制日報》記者反映,海南省一些小椰果廠衛生狀況極其糟糕、產品生產包裝檢測環節缺乏監管。在投訴反映后,當地工商、質監部門都以廠家證照齊全為由,走馬觀花了事。
椰果車間蒼蠅亂飛
工人隨意放添加劑
在接到投訴反映后,近日,《法制日報》記者來到這家澄邁大豐北海椰果廠時看到,椰果廠隱藏在一排破舊的廠房內,周邊是發臭的污水池,門前是一個很大的塑料桶,里面盛滿發臭的臟水,還有大量的蒼蠅在上面飛來飛去。廠房內有一中年男子叼著香煙,光著膀子在一排排發酵的椰果盤間來回走動。
隨后,記者扮作購買椰果的顧客進入生產車間,只見幾名工人正對清洗過的椰果分割和包裝。在這個100多平方米的包裝車間內,有3個盛滿椰果凝膠的大清洗池,池子里泡滿了發酵成的椰果片,上面漂著很多淡黃色的泡沫,散發著發霉的酸臭味。池子里還爬著蠕動的蟑螂和小蟲子,房間里很多蒼蠅飛來飛去。在清洗池旁還有一名工人正往里面添加消毒劑,并不斷用棍子攪拌著。池子旁還有一個光著膀子穿著內褲的男子,他嘴里叼著香煙,滿頭大汗把椰果放在案板上進行切割。一名女工人用勺子挖檸檬酸食品添加劑,放入印有QS標志的包裝的塑料袋內,另一男子稱重后把塑料袋直接封口包裝,這樣就可以直接出廠銷售了。
記者注意到,這些工人都不戴衛生手套,也沒有佩戴健康證,他們在工作過程中還不時用手擦汗水。
“這些添加劑的放入量有沒有規定?”面對記者的詢問,女工人表示,按要求是每150公斤放入一兩檸檬酸添加劑,主要是為了椰果的保鮮和儲存。但實際上,天氣太熱,為了保存久一些,他們就用勺子多挖一些,從不按劑量要求添加的。過幾天有海南定安和廣東的客戶來收購,銷售到廣東、福建等地的果凍廠、飲料廠和罐頭廠。
隨后,《法制日報》記者又來到海口市靈山鎮海榆路天鵬西游記游樂城附近以及云龍鎮上5家椰果廠調查,發現這些椰果廠均存在原料椰子水池蒼蠅蟑螂亂飛,車間工人光膀子切割椰果、用腳踩拌塊狀椰果,且不經檢測就裝到印有QS標志包裝袋出廠的情況。
產品安全檢測存空白
工商質檢皆稱難監管
根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負責起草,由國家農業部發布的《椰纖果(椰果)行業標準》中規定:椰果就是以椰子水或椰子汁(乳)為主要原料,經木醋桿菌發酵制成的一種纖維素凝膠物質,商品名為椰果、椰子納塔、高纖椰果。對原料的要求:椰子水應具有正常的色澤,無異物,PH值應保持在4.5以下,具有正常發酵產酸的氣味,無霉變浮膜,無異味。椰子汁(乳)應具有新鮮椰子汁(乳)的氣味和滋味,無腐敗變質,無不良氣味和異味,無異物。發酵菌種木醋桿菌,使用新篩選的菌種,在投入生產前必須經過菌種鑒定和安全性評價。
對于原料椰子水的來源,澄邁大豐北海椰果廠等6家老板均稱是從海南椰樹集團購買,但均無法提供進貨清單和檢驗合格的報告,且發生霉變有浮膜的椰子水依然使用,連PH值都不知是何物,更無法做檢測。
關于椰果培養成型的另一關鍵因素——酵菌種木醋桿菌的篩選,《法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廠家所用菌種都是從飲料瓶中倒出來的。工人稱為節省成本都是從前一批椰子凝膠中保留下來的,循環使用一兩年。倘若按要求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處購買新菌種需要花費不少錢。對于這些菌種的鑒定和安全性評價,這些廠根本不關心,只要是能再次發酵長出椰子凝膠就繼續使用。
針對澄邁大豐北海椰果廠的生產狀況,趕到現場的澄邁縣質監局的執法人員表示,經查該廠能提供全國工業生產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等證件,屬于證照齊全的企業,這是上級部門海南省質監局組織相關專家來考察后,給頒發的證件,只要不是無證企業他們也無法查處,只能要求其對衛生情況進行整改。工商部門也僅負責檢查是否辦有工商營業執照。
負責海口靈山鎮轄區椰果監管的美蘭區質監局的執法人員稱,這些椰果廠辦有證照,而且椰果產業在海南屬于農產品類型,這些小廠法律意識淡薄,進貨渠道多樣很少記錄,讓他們提供椰子水等原料進貨清單和檢驗報告比較難。目前對椰果產品出廠的監管只有感官指標(色澤、外形、氣味、雜質)和凈含量指標(商品質量)。其實,對于椰果食品安全最關鍵的兩個指標是微生物含量和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但由于這兩方面的設備極為缺乏,無法日常每批次都監管。這些廠家只好抽取一些樣品送往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可因為該質監所人員有限,檢驗周期很長,無法及時出具檢驗報告,就導致這兩項安全監管指標處于高風險狀態,包裝袋上QS認證也只是個幌子。
呼吁提高辦廠門檻
減少亂發證件現狀
海南省椰果產業協會曾建軍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椰果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除了檢測原料椰子水、發酵菌種、感官指標、凈量指標、微生物含量和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外,還有理化指標(亞硝酸鹽、過氧化氫等)和衛生指標(總砷含量、霉菌、致病菌)等的檢測是否超標。但目前很多小型椰果廠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規模小、產量低,環境衛生很難符合要求。
“之所以會有環境衛生條件不達標的小椰果廠,主要是因為現在辦椰果廠的門檻太低。”業內人士表示,蓋個鍋爐、買些果盤投資三五萬元錢就能辦廠。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再加上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就出現作坊式廠家,不按照操作規范進行作業,產品質量自然無法保證。
據了解,目前,海南省辦有工商營業執照和全國工業生產許可證等證照的椰果廠有48家,再加上一些無證的“黑”作坊工廠,就有五六十家,全國絕大部分的椰果都是這些廠家生產。
對此,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專家表示,有關部門要提高辦椰果廠的門檻,減少亂發證的現象,同時加大對各椰果廠的監管力度,對于環境衛生和產品質量不達標的進行合并和關閉。只有提高行業門檻才能有效提高產品質量,樹立海南椰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