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9月3日消息(記者 陳亮)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眼下,超市貨架上的食用調和油琳瑯滿目:大豆調和油、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各種調和油中,究竟含多少大豆、花生和橄欖?在油壺的包裝上卻并沒有標出。因為沒有國家標準,一桶花生調和油中含有的純花生油,也許超過三分之一,也許不足10%,甚至只有花生香精。相關油料的具體比例,為什么變成了企業自己才知道的“機密”?
調和油,顧名思義,就是將兩種以上的油脂按比例調配成的食用油。因為含有菜籽、大豆、花生等多種營養物質,調和油,正成為人們購買油類產品時的熱門選擇。北京某大型超市的負責人證實了這樣的判斷。
超市負責人:現在調和油賣的挺好的,像花生的調和油、葵花籽的調和油,銷量挺大,一天大約能賣五、六十桶。
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深海魚油調和油……僅看這些調和油中的“花生”、“橄欖”、“深海魚油”等貴價原料,就足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消費者:要是花生調和油,肯定花生多一點;如果是橄欖的,肯定橄欖要多一點。
消費者:感覺調和油肯定是要比單一的油有營養。
消費者:有的上面寫著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油,還有芝麻油,一大堆,它這個價格相差這么大,我也不知道差別在什么地方。看的我都眼花了,不知道該買哪一個。
記者在北京某大型超市,隨便拿起了一瓶“深海魚油調和油”,“深海魚油”幾個字,占據了包裝的顯著位置。原以為這款調和油中的主料會是“深海魚油”,但記者在包裝上的配料表上卻發現,按照先后次序排列的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魚油”等,根據相關規定,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魚油,排名末尾,意味著含量并不高。一家生產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配料的具體比例,是商家的“機密”。
企業負責人:它不標注它的具體配料,因為具體要百分之幾的比例,可能是各個公司內部的機密,可能每個公司的比例都不一樣。你可以去市場上看一下,其他品牌也有一些調和油,它那個比例都是沒有標注的,不是說不能標,上面也沒有標準說要求必須要標。
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規定,這一點也得到了糧油批發商的認同。
糧油批發商:這個應當是企業定吧,國家對于調和油的比例應當沒有具體說必須是百分之幾的比例,好像沒有。
因為沒有相關的國家標準,給不少企業鉆了空子。在名稱上突出最昂貴、最被消費者看重的油品,但卻看不到配料中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行業的潛規則,實行了很長時間。有業內人士爆料:有些產品中花生油和芝麻油加在一起不足10%,卻叫做“花生調和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糧食局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筆賬:如果實打實地用花生油,成本非常高。
糧食局工作人員:去年市場上花生是六塊多錢一斤,花生的含油量只有45%,你把它壓榨出來,最多壓榨到42%,然后經過化學甄除的方法能甄除1.5%,還有1.5%是永遠弄不出來的。你可以算這個帳,六塊錢除以0.4,多少錢?一斤花生油如果低于10元錢,肯定是假的。
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瑞元是研究這一領域的權威,他再三強調,調和油并非沒有營養,只是被一些不良企業和個人混淆概念,隨意冠名,影響了市場秩序。
王瑞元:食用調和油是一種很好的油質、很好的油品,我們中國曾經有20年的發展歷史了,老百姓也認可,它是一種健康與營養結合的很好的食用油,但是這種好的油品恰恰被一些人、少數企業或個別企業隨意掛名,以次充好,以營利為目的,食用油的名譽受到一定影響。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制訂探討了7年,卻遲遲不見蹤影。有專家透露,國標有望一年內正式出臺,各種名目的調和油,將統一為“食用調和油”, 用清晰的“明規則”鎖住“潛規則”。
據了解,《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2005年就已經開始制定,后來形成過行業內征求意見稿、送審稿,2008年調和油國家標準曾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但隨后并沒有發布。王瑞元透露說,調和油國家標準有望一年內正式出臺,以后各種名稱的調和油,將統一稱為“食用調和油”。
王瑞元:調和油的標準制定,我所知道的是,半年前就開始了,國家很快就會出臺。我也希望有些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向百姓公布自己的配方。
在國家標準尚未出臺之前,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是食用單一的花生油、大豆油,還是幾合一的調和油?北京市朝陽醫院的相關專家表示,在目前不清楚調和油具體成分的情況下,還是建議選擇單一作物壓榨的食用油,日常生活中可以考慮多種油料周期性換著吃,既吃得放心,也吃得健康。
專家:不是說這一種油就完全可以滿足人體需要,因為人體需要的脂肪酸有一定的比例的,建議大家在選擇油的時候,不要一種油一直吃下去,可以換著來,今天吃這種,明天吃那種。所以可以買一些小桶油,吃完這個我可以吃另一種油,然后再吃葵花籽油,這樣各種脂肪酸的攝入就可以比較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