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余萬元的“三無”美容產品是如何流入市場的?——揭秘假貨靠網絡“大行其道”黑幕
新華網桂林9月9日電(記者陸波岸、鄒婷玉)僅僅兩年時間,通過網購,2000余萬元的“三無”美容產品被銷往全國,甚至賣到日本。使用這些假冒產品,可能會造成消費者面部潰爛甚至是毀容。操縱者究竟有怎樣瞞天過海的“法術”?網絡又是如何被用作制假、售假“中介平臺”的?
美國舉報信引出假貨大案
今年初,一封來自美國的舉報信傳到北京。美國艾爾建公司向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舉報稱,www.prettyforyou.cn網站涉嫌銷售假冒他們公司的產品。
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這是一家號稱“全國最大的美容藥品銷售網站”,在網絡上大肆銷售假冒的A型肉毒毒素、玻尿酸、注射用玻璃酸酶等美容用藥品、器械,網站注冊地位于廣西桂林。
舉報很快移送到廣西桂林市公安機關。經過大量前期工作,掌握確鑿犯罪證據后,5月22日,桂林市警方一舉抓獲陳良等10名犯罪嫌疑人,查獲了桂林市鴻怡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網上銷售美容整形藥品、器械的電腦14臺、在公司倉庫里查獲了美容整形藥品、器械38個品種及商標、標簽一批,用于存儲公司經營管理信息的U盤等相關資料。
警方深入調查發現,這家公司所銷售的藥品、器械均未取得國家藥監局的注冊批準文號以及藥監局的銷售許可;經營中也無正規的進貨渠道和銷售發票;上游供應商也未向其提供過《藥品經營許可證》、《醫療器械企業經營許可證》、供貨商銷售人員的委托書和身份證明以及進口藥品檢驗報告和進口醫療器械注冊證;從未取得涉案的相關正規生產廠家給予的銷售授權。
A型肉毒毒素、玻尿酸、注射用玻璃酸酶等美容用藥品、器械是廣泛運用在美容方面的,使用假冒產品造成消費者面部潰爛甚至是毀容的事例屢見不鮮。早在200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聯合公安部、衛生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兩次下發通知文件,規范A型肉毒毒素的生產和銷售。
但是,這家公司在兩年時間里,已經通過網站將2000余萬元這類產品賣到全國29個省(區、市)100多個地市,甚至賣到了日本。
搭建偽劣產品“中介平臺”,欺瞞客戶成員工“必修課”
操縱這家公司人叫陳良,28歲。2007年他建立了美容產品網站“www.prettyforyou.cn”,2010年7月開始專門銷售美容整形產品。同年9月,他在桂林市工商局注冊成立了“桂林市鴻怡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上游供應商,都是陳良通過互聯網找到的北京、山東、浙江、廣東等地一些沒有相關生產、銷售美容整形藥品、器械資質的單位和個人,他以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價位,低價購進美容整形的藥品、器械成品或半成品,經過簡單包裝后,再加價15%左右銷售出去,獲取不菲的利潤。
據陳良交代,他擔心員工經不起客戶追問暴露公司秘密,給每個員工進行上崗培訓,培訓內容就是如何避重就輕、聲東擊西地欺瞞客戶。客戶常提的問題被他變成了“教材”,一些常用的對答有——
問:產品如何保證質量?答:產品是原裝進口來的,產品質量完全放心。
問:總代理是哪里的?答:您拿產品從我們這邊拿就行了,總代理那邊業務員報的價格肯定比我們報的高多了。
問:總代理到底是哪里的?答:總代理可能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的吧,具體的情況我不清楚,得問我們經理或者總經理才知道。
問:你們公司在哪?答:我們公司在北京豐臺區,在北京、桂林、深圳、上海等地有分銷合作點等等。
一旦與客戶達成買賣意向,便立即通過快遞公司發貨。從銷售賬單上看,有大量的美容機構甚至正規的醫療機構、職業的醫療人員購買。
桂林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政委曾喜群說,犯罪嫌疑人充分利用了客戶的心理,一是突出低價位;二是進行欺騙性宣傳,使用假冒的著名品牌的包裝和效果;三是利用使用者出于保護個人隱私的需要,同時利用美容機構喪失道德底線,追求利潤的動機,加上良好售后退換服務,吸引了大量顧客。
專家建議:加強監督抽檢,鼓勵消費者舉報
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紅文教授認為,網絡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在地域上更加廣泛、數額更加巨大、手段更加隱蔽,增加了案件偵破難度,社會危害影響巨大。楊紅文建議監管部門加強抽查力度,鼓勵消費者積極舉報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
南寧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稽查局分局局長王發斌說,藥品、保健食品或特殊用途的化妝品的生產和銷售,必須取得相關部門的注冊批準文號和銷售許可,但是監管部門更多的時候只能采取事后監管,很難及時檢測到每件“三無產品”。同時,網絡購物往往跨區域,而相關部門只能管理本地區內的案件,較難做到提前預防。建議對于這類產品,消費者到正規的商場和藥店購買,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查證產品的真偽,了解產品的批準文號、生產廠家和名稱是否對得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