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雙匯方面回應有關投訴時所使用的“陰謀”、“敲詐”等字眼,在新華網刊登的文章中,有人提出質疑和建議:消費者哪怕吃虧上當,也必須忍氣吞聲?被舉報企業的義務,首先在于求證舉報內容,而非質疑舉報人的動機。
【外界質疑】
拿“陰謀”說事兒合適嗎
“蛆蟲事件”發生后,新華網財經頻道中文章指出,雙匯并不是第一次抬出“陰謀論”。早在2011年雙匯在回復屢屢出現的質量投訴時,也曾表示“近期雙匯產品質量問題頻發,不排除市場惡性競爭的可能”。
記者發現,網絡上質疑雙匯“陰謀論”態度者大有人在。在一項由1211位網民參與,有關雙匯處理“蛆蟲門”事件的看法的調查顯示,52%的網民對雙匯處理該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對,也仍有27%的網友給予支持。據《中國企業報》報道,雙匯“蛆蟲門”事件發生后,在一項有3554位網民參與,問及“你是否還會購買雙匯產品”的調查顯示,有1635位網民表示,從瘦肉精事件后就不再消費了,占比46%;1214位網民表示,從“蛆蟲門”事件后不再消費,占比34%;而有705位網友表示無所謂。從調查題目看,2318位網民認為:“監管部門沒能為消費者主持公道,以至于問題不斷。”持這一看法的網民占比65%;907位網民認為:“問題出在監管部門不作為”,占比26%;僅有329位網民認為:“問題出在雙匯本身,占比9%。”
《中國青年報》刊發鄧海建的文章稱:雙匯的“陰謀論”或者也有道理,但證據卻令人發笑——— 索賠者從買走產品到返店索賠不過1小時許,還全程錄像,“哪一個真正的消費者會如此專業?”這話問得很對。普通消費者遇到問題商品,大多是啞巴吃黃連,遇上搶先一步的商家,別說蟑螂、螞蟻,就是“神馬”怪獸,你都死活留不下證據。但在這“自媒體”年代,全程攝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知假買假也不犯法,反倒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以來,以王海為代表的購假索賠之風在爭議后歸于共識:只要符合公共利益與道德原則,依法索賠就是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別說1小時,就是買了之后當即索賠,都是法律平臺上公開博弈的事情,就算消費者專業一點點,哪里能論證出什么必然的陰謀?
人民網(微博)評論文章稱,雙匯聲稱“蛆蟲事件”是一場陰謀,但雙匯無法否認曾經的瘦肉精事件、菌落總數超標這兩件“鐵案”。對于有過“前科”的企業,怎能“禁止”旁人的懷疑?這不能怪消費者容易“聯想”,而是企業必須時刻繃緊產品質量這根弦。至于是否真是有人“黑”雙匯,不能憑雙匯單方說法。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雙匯必須拿出存在“幕后指使”的證據。否則,僅憑“消費者怎能那么專業”,不僅難以服眾,反而有明擺著看不起消費者、欺負消費者不專業的嫌疑。
【理性聲音】
企業應用事實服人
對于雙匯所稱的“陰謀論”,中國江西網刊發署名張蘭瀾的一片評論文章直言:雙匯別拿陰謀說事,提高質量是關鍵。
文章稱,不可否認,在這整個事件中,廠家也有足夠的理由去懷疑是有人故意陷害。但轉念一想,別人為什么會去搞這場“陰謀”,為什么民眾會因這場“陰謀”而人心惶惶呢?主要還是自身的問題:存在“前科”。如果不是有先前的質量問題,消費者也不會輕易就去懷疑產品。退一步說,即使這最終證實的確是一個“陰謀”,那就能挽回消費者的心了嗎?他們依然會覬覦前面的教訓而難以輕易嘗試。因此,廠家在用法律手段讓自己的名譽恢復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還有更重要的任務迫在眉睫,那便是提高產品的質量。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他們的錢給得值不值,而這個“值”最好的體現方式便是產品質量。作為行業內的品牌企業,不應急于拋出陰謀論,而應該用清晰明了的事實真相服人。
(記者孫華 劉有杰 整理)
相關文章:雙匯處理投訴方式遭質疑 頻陷質量門常搬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