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資源的循環利用成為大勢所趨,拆解廢舊機動車的零配件,將其再利用,本是汽車產業鏈中的一環,然而當前報廢車輛市場亂象叢生,高額利潤,缺少監管機制,導致不合規的拼裝汽車流入市場,危害駕駛員和道路行車安全。雖然2009年,中央財政支出6000萬元支持來自14個省市共60家拆解企業的升級改造,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今年9月六部委也聯合發文表示,在全國為期半年集中開展報廢汽車專項整治工作。(圖為資料圖)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汽車頻道 呂思言) 上海市近日表示,正研究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全面規范機動車報廢回收服務。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資源的循環利用成為大勢所趨,拆解廢舊機動車的零配件,將其再利用,本是汽車產業鏈中的一環,然而當前報廢車輛市場亂象叢生,高額利潤,缺少監管機制,導致不合規的拼裝汽車流入市場,危害駕駛員和道路行車安全。雖然2009年,中央財政支出6000萬元支持來自14個省市共60家拆解企業的升級改造,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今年9月六部委也聯合發文表示,在全國為期半年集中開展報廢汽車專項整治工作。
汽車報廢三條渠道分流市場 利潤高
隨著國內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大幅攀升,報廢汽車數量也逐年上升。照常理而言,數量龐大的報廢汽車理應流入正規報廢汽車回收中心手中,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據悉,2011年,新疆報廢汽車回收量(不包括兵團系統企業)為13366輛,同比增長13%,其中載客車6619輛、載貨車1907輛、其它車型4840輛。
廢舊汽車通過正規拆解所得利潤較低,一般為5000-6000元左右,由于法定報廢回收標準過低,每年將近八成報廢汽車流入黑市,導致正規拆車企業原料不足,這不僅對正規的回收拆解企業造成了沖擊,擾亂了回收拆解的正常秩序,更給道路交通安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帶來了嚴重隱患。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稱,目前三種地下交易途徑導致正規拆車企業回收難,一是部分快到報廢年限的車輛被轉賣到二手車市場;二是部分車主將即將報廢的機動車退出戶籍,轉賣到管理薄弱地區或邊遠地區,或套用假牌上路行駛;三是不法企業非法拆解、拼裝車輛。在原材料收購價上,正規拆解企業更是毫無優勢可言。
報廢車輛的再利用價值很高,一些汽車核心部件如發動機、變速箱,通過再制造恢復原有性能,可以繼續使用。拆解后的零件賣出,賺個一兩萬不成問題。拆解后的零部件一般是流向汽車修理廠。對于“五大總成”,國家有嚴格的規定: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利用報廢汽車“五大總成”以及其他零配件拼裝汽車;禁止報廢汽車整車、“五大總成”和拼裝車進入市場交易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交易;禁止拼裝車和報廢汽車上路行駛。但是許多黑市還是置若罔聞、頂風作案,將動力配件更換給車主。
政府部門專項整治 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也需協同合作
與歐美汽車產業成熟的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汽車拆解行業還處于發展期,制度保障很不完善。2009年,中央財政支出6000萬元支持來自14個省市共60家拆解企業的升級改造,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今年9月,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全國集中開展報廢汽車專項整治工作。
通知指出,商務主管部門要對行政區域內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進行全面清理和檢查,公安部門要對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的治安狀況加強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對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力度,依法查處出售不能繼續使用的報廢汽車零配件、未標明“報廢汽車回用件”零配件的違法行為。打擊報廢和拼裝車輛上路行駛行為,并建立報廢汽車管理長效機制。制度雖然頻出,但是執行效果并不明顯,屢禁不止的原因,無非是“利益”二字。
在歐美市場,報廢車必須送到專門的報廢汽車回收利用企業進行處理。回收商將已報廢的汽車零件拆卸之后,送到專業的廠家對其中尚有使用價值的部分進行整修和翻新,隨后運往修車廠重新使用。
據統計,目前全美共有1.2萬多家報廢汽車拆解企業、2萬家零部件再制造企業和200家拆后報廢汽車粉碎企業。它們中的多數與汽車生產企業聯合經營,將有再利用價值的發動機、電機和其他零部件拆卸翻新后,重新出售。由于美國對報廢車輛給予4000美元(約合2.52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高補貼,所以在美國不會有人把報廢汽車賣到黑市。
歐盟規定對舊車部件和材料的回收率近期要達到75%,遠期要達到95%。由此,一批汽車拆卸公司在德國應運而生。在拆卸公司的流水線上,發動機、金屬車架、塑料、導線、稀貴金屬等被分門別類堆放在一起,完好的部件被送到汽車修理廠作為備件使用,其余的作為回收材料進行再生處理。在德國,可回收利用的汽車零件達到了75%。到2015年,每輛汽車中當作垃圾扔掉的部分僅占汽車重量的5%。
但在我國,制造商并不承擔報廢車回收的責任,也沒有對汽車中的限用物質進行管理和控制,向社會提供拆解信息和環保要求就更無從談起。據上海寶鋼鋼鐵資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02年,國家經貿委統計,全國共有367家報廢拆解企業,“如今,如果說全國有3670家報廢拆解企業一點都不夸張。例如成都等大城市,報廢拆解企業能夠很簡單拿到資格審批。”廣發物資再生有限公司翟經理同樣明確表示,目前行業內存在過多私營企業,且都不具備拆解資格。國內禁止從拆解企業流出的“五大總成”進入再制造企業,雖然規避了風險,但使得作為汽車產業鏈上游的車企和作為下游的回收再制造企業既無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沒有各自承擔應有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