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第二屆江蘇省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周舉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國第四次膏方交流大會。與會專家認為,目前膏方市場火爆,但由于缺乏規范,估計合格率不會超過50%,特別是“千人一方”以及膏方越來越重等趨利現象尤其令人擔憂。
中華中醫學會膏方分會主任委員周端指出,膏方市場良莠不齊,膏方缺乏生產標準和監督。從膏方的生產來看,大部分膏方為自己生產,小部分為外單位代加工。雖然大部分單位有生產標準操作規程,但標準或是醫院自己擬定,或為行業協會擬定,缺乏統一規范。據估計,南京的膏方市場超過億元,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生產標準和監督機制,一旦膏方出現了質量下滑現象,對市場以及消費者心理影響是很大的。
南京一位專家就表示,開了膏方后,患者會讓醫院或者藥店代為加工,但問題是,患者沒有辦法知道最后拿到手的膏方,就一定是原來材料做的。至于熬制過程有無污染,患者更是無從知曉。
萊蕪市中醫院專家說,膏方如果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了污染,那么有的膏方看起來就不對頭了。比如,如果制作過程中帶入了灰塵或者藥渣以及果殼,那么膏方吃起來就有“砂粒感“;如果使用的容器沒有消毒,或是水分控制不當,或是涼膏間潮濕,那么膏體就會有水汽;還有的放置時間太久后,容易有“返砂”現象,這就說明糖和藥汁分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