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汽車頻道消息(記者 方永磊 李豐):繼今年9月下旬針對旗下金剛、金鷹個別車型的燃油箱供應商生產過程變異導致的問題進行召回后,日前,吉利控股集團再次向國家質檢總局遞交了召回報告,決定自2012年11月16日起擴大召回范圍,即召回2006年5月9日至2012年5月27日期間生產的金剛、金鷹轎車,涉及數量共計255958輛,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自主品牌最大的單批次召回數量。
針對這一問題,今年9月下旬,吉利汽車[微博]已經主動啟動了召回程序,而針對此次擴大召回范圍,吉利集團子公司浙江豪情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方面表示,這是出于對用戶積極負責的考慮,并徹底打消其余用戶顧慮。
對此,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在線汽車頻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吉利主動啟動召回、繼而擴大召回范圍的做法,顯示了我國自主品牌對召回現象逐漸開明的態度,同時還能對國內汽車召回機制進一步完善成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雖然召回是各國汽車廠商普遍采取的一種應對汽車缺陷產品的處理方式,屬常態化現象,但是在中國,“召回”向來是一個“敏感詞”——由于國內汽車消費還處于初級階段,消費者習慣將“召回”視為質量不過關的代名詞。這種由于認知狹隘造成的固化觀念,致使各大汽車制造商多年來也習慣性地盡量避免啟動召回程序。
汽車制造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偶爾會有一些難以避免的原因使得部分批次的產品存在缺陷或者安全隱患等;同時,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環境中,產品召回是常態行為,但這并不代表企業的技術和質量體系有任何問題。比如吉利此次召回的原因就是二級供應商零部件生產過程變異所致,并非設計缺陷,而且僅涉及個別車輛;而且,截至目前,沒有任何一例因該問題引發的交通事故和死亡報告。
事實上,針對汽車消費中存在的類似觀念問題,作為汽車制造商有權利、更有義務去理清頭緒、引領正確觀念,而不能因為考慮到抵抗風險偏大、唯恐失去消費者信任等問題掩飾問題。瞻前顧后、患得患失絕對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健康成長。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諸如奧迪、保時捷、寶馬等豪車品牌都曾在世界范圍內發起過汽車召回,但此類事件并未影響這些品牌在全球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從這點上看,作為自主品牌的吉利主動啟動召回、并自愿擴大召回范圍的做法,就是一種成熟的品牌行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擴大召回,也正是在今年10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之后,國內車企的第一個召回動作。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吉利的舉動非常可貴,這為自主品牌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示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消費者對于“召回”的認識。
與2004年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相比,今年10月底公布的《條例》對汽車制造商、銷售商隱瞞汽車產品缺陷、不實施召回等違法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吉利集團相關人士在接受國際在線汽車頻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召回制度上升到法規層面,大大有助于中國汽車市場的良性發展,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會得到更強的保障;同時,汽車召回制度的升級,對于包括吉利在內的自主品牌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品牌的質量和品質一定會有更大提升。
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對于吉利來說,這一切還只是開始。收購沃爾沃之后,吉利步入了制造及理念國際化的開始;今年7月,吉利全球鷹GX7以50.3的高分成為自主品牌在C-NCAP測試中獲得的歷史最高成績時,吉利步入了安全性能國際化的開始;而這一場召回擴大行動,則標志著吉利走進了全面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