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藥膠囊被禁止入川3年,盡管云南白藥對此感到“非常震驚”,但四川早已對此種情況作出了規定。
在2011年4月30日開始實施的“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采購使用基本藥物監督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在采購周期中,被國家、省級藥監部門通報質量不合格的,取消該生產企業違規品種的基本藥物集中采購中標資格或解除購銷合同,且該違規品種3年內不得再參加四川省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工作。
“取消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云南白藥膠囊(0.25g×32粒)中標資格,且3年內不得再參加四川省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工作,并將上述企業列入‘黑名單’”。近日,出現在“四川藥械采購與監管”網站上的一句話將云南白藥膠囊堵在了入川的路上。這一舉動讓云南白藥感到“非常震驚”,但其實,四川早已對此種情況作出了規定。
雖然消息才出,但云南白藥膠囊的“疲態”卻早已出現在成都的市場上。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訪市內中心地段的多家藥房,發現這款常見的基藥在多個大型藥房中都缺貨。
連遭“重創”
去年12月20日,四川省藥監局曝出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云南白藥膠囊水分項目不合格之后,云南白藥隨即發布澄清公告,對發往該地區的該批次產品采取了召回措施。時隔20多天,云南白藥在四川再遭遇“重創”。
近日,“四川藥械采購與監管”網站發布“川藥采聯辦〔2012〕25號關于停止部分藥品上網采購的通知”,對基本藥物中標藥品: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云南白藥膠囊(0.25g×32粒)取消中標資格及集中上網采購資格,且3年內不得再參加四川省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工作及集中采購工作,并被列入“黑名單”。這意味著,四川向云南白藥膠囊關閉大門至少3年,這在外界看來是一次嚴厲的“懲罰”。
市中心大藥房缺貨
能夠想象得到的是,在未來3年,云南白藥膠囊在四川的身影會越來越少,然而作為一款基藥的云南白藥膠囊,在成都中心地段的多家藥房內出現沒貨的情況,已有一段時間了。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成都市內的多家大藥房,不少藥房工作人員表示,云南白藥膠囊“已經缺貨很久了”。是賣斷貨了嗎?一家藥房的工作人員坦言,“賣得不好,貨本來就拿的少。”與上述藥房情況相同的還有不少,“云南白藥氣霧劑就有,膠囊已缺貨一段時間了。”
記者發現,這些缺貨的藥房規模都不小,但都是非連鎖經營。與它們相反的是,記者走訪的多家連鎖藥房卻一直都有貨,但貨源并不充足,從不少銷售人員閃爍其詞的回答中能夠察覺到,有貨的背后其實是銷售不盡如人意。“我們這里倒是一直都有貨。”一家連鎖藥房的工作人員說,但買的人很少。有貨與沒貨的情況雖然相距甚遠,但卻都反映出同一個情況———“貨源不充足、銷售不理想”。
熟悉云南白藥的機構分析師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他說,根據所屬機構的監測顯示,2011年,云南白藥膠囊的銷售收入約4億元,但從云南白藥2011年年報來看,其工業銷售收入接近44億元,云南白藥膠囊占醫藥工業銷售收入還不到10%,這還是在全國市場上,他認為,四川地區的銷售收入就更微乎其微。但上述機構數據未能得到云南白藥的確認。在云南白藥2012年上半年的公司年報中,沒有對各個產品銷售收入的記錄,也未見各個地區的銷售情況,而云南白藥在答投資者問時,對于“2012年四川省基本藥物中,云南白藥膠囊(0.25g×32粒)采購金額多少?四川省基本藥物中,云南白藥產品整體采購金額大約多少?”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回答。
網友爭論不休
這一連串的事情,也立竿見影地反映在了云南白藥的股價上,從2012年12月,云南白藥在四川被曝出膠囊含水,股價隨后立即出現了小幅下跌,后又一路高升。但就在12月31日,四川藥械采購與監管官方網站發布了云南白藥膠囊被“禁入”四川的消息后,一路飄紅的股價又現跌勢。
這個消息在微博上也炸開了鍋,“云南白藥都出了問題,我們還能相信什么?”在與云南白藥膠囊被“禁入”四川有關的微博上,都能看到幾十條的評論,不少網友都表達對這件事情的驚訝,“這可是我一直最信賴的牌子啊。”很多網友都這樣感嘆,也有網友表示會選擇繼續相信云南白藥,“還是比較相信白藥的質量”。
權威聲音
“封殺”有根有據
自云南白藥膠囊在川被“封殺”3年,成都商報記者連日來一直嘗試著與云南白藥公司取得聯系,但公開披露電話一直未能接通。在深交所的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上,云南白藥對此事作出了回應。
“我們感到非常震驚。”這是云南白藥公司在上述平臺上的原話,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只是含有水分,作出“禁入”的處理是否過重?但其實,這一看似嚴厲的“懲罰”并非是“心血來潮”,四川省相關部門早已對此類事情的發生打了“預防針”。
在2011年4月30日開始實施的“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采購使用基本藥物監督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在采購周期中,被國家、省級藥監部門通報質量不合格的,取消該生產企業違規品種的基本藥物集中采購中標資格或解除購銷合同,且該違規品種3年內不得再參加四川省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工作。成都商報記者 曹逸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