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根據消費者投訴盤點出網絡團購中存在的五大問題:退換貨難、價外有價、高標低折、線下限制、服務超售。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3.15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近日,中消協根據消費者投訴盤點出網絡團購中存在的五大問題:退換貨難、價外有價、高標低折、線下限制、服務超售。
中消協炮轟團購五大陷阱
據北京商報報道,中消協相關負責人指出,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極低的團購價格吸引消費者參團,將假冒偽劣的電子產品、珠寶玉石等商品推銷給消費者。消費者一旦發現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網絡平臺和供應商相互踢皮球。
團購行業出現的不規范行為,不僅與團購行業誠信意識的欠佳有關,還與監管和法規滯后有關。中消協建議,要根據團購服務的特點,從規范交易主體、保障知情權利、完善售后服務、暢通維權渠道等方面加強規范和管理。
此外,據每日甘肅網報道,昨日,蘭州市消協發布了蘭州市消費投訴八大熱點,消協統計顯示,以經營性團購網站為代表的誤導、失實等問題引發的糾紛最突出。
網絡團購常年投訴率居首
其實,去年團購網站就是3·15期間投訴熱點。
據通信信息報報道,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披露的《201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2012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54萬余件。其中,網絡團購成為最新的投訴熱點。在受理銷售服務投訴3.9萬件中,網絡購物投訴就達到2萬余件,占銷售服務投訴量的52.4%。投訴數量飆升的團購行業成為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反面教材。
團購折扣力度大是很多消費者選擇的最大因素,但是發貨不及時、服務質量不佳、強行搭售、虛假宣傳、出售假貨等問題依舊在消費者投訴中占據大比例。而且絕大多數網站推出的活動要么不退款,要么在規定時間內,款項只退到消費者在團購網上開的賬戶;團購券所消費的場所不提供發票更是比比皆是。種種亂象讓著實讓消費者大呼傷不起的同時,又倍感無奈。
產業各方態度不端衍生亂象
團購問題自行業發展伊始便一直伴隨至今,各界聲討不斷,團購產業涉及的各方更應反思一下各自的不足。
就從行業自身來講,商家自身方面所暴露出的問題比比皆是,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以次充好虛標物價。一位資深的團購網站從業人員表示,產品上線并非像網站宣傳的那樣,有多么嚴格的審查流程和體系。業務員為了完成指標,賺得更多提成,會盡可能地“放松”。而在產品定價方面,很多團購網站會把一件產品的原價抬高至少三倍以上,然后再打折,消費者得到的最終團購價其實跟原價差不多,甚至消費者在一些網站上買到的比原價更貴。而且很多團購活動中還有其他付費式隱形消費或附加額外消費。
就代理商方面來說,團購平臺監管問題也異常突出。在競爭環境日益惡化,前期投入遲遲無法收回的情況之下,他們甚至不管商家的資質、有沒有組織團購的經驗,只要能組織起來,就將商家拉入。造成團購源頭便參差不齊,魚龍混雜。而一些規模偏小的團購網站缺乏篩選商家的底氣和議價能力,很難拿到大品牌的真正低折扣產品,而要滿足每日一團的更新頻率,網站勢必要降低門檻,造成消費者口碑和銷售的惡性循環。
最后在消費者方面上,消費者在實際消費一些價值不大的商品時,往往會覺得損失不大,不值得大動干戈,一般最后都不了了之自認倒霉,從側面助長了團購網站亂象的頻發。
2013年團購行業將面臨重大轉折
據億邦動力網報道,近日,記者多方求證后獲悉,2013年團購行業將會采取重大轉折,在牢牢掌控本地生活服務類團購市場后,有意向實物類團購進軍,進而吞噬團購行業的另一個半壁江山。
此前,糯米網[微博]已放出消息,推出“糯米優選”,主打自有品牌浴巾團購項目。與此同時,另一家團購網站滿座網[微博]也流露出向實物類團購領域發力的意圖,有望接下來從事日用百貨和家居品類的銷售。
此外,團購行業的領頭羊美團網[微博]日前宣稱將在2015年實現千億目標。業界分析,雖然美團始終堅定不移地遵從本地化生活服務類團購,但隨著本地生活服務類市場的日趨飽和,美團想要沖刺量級,勢必要向實物類交易靠近。
與團購網站轉戰實物類交易的強烈意愿相違背的現實是,2012年實物類團購形勢并不樂觀。
記者了解到,實物類商品占比例曾在2011年11月份的時候達到高峰,銷量占比更是一度超過50%。而隨著團購行業本身的衰退和商家盈利的困擾,實體商品類商戶開始不斷退出團購領域,在2012年7月份,實物商品類團購占比首次跌至6%,并在此后一直沒有超過10%。來自團800的數據顯示,實物類團購在去年10月份的客單價僅為16元。
“滿座可能在一些逆市場潮流的事情。”按照滿座網CEO馮曉海的說法,下一階段向實物商品拓展的思路剛好是瞄準了市場空白,“過去階段實物類交易的負增長不是因為沒有市場需求,而是很多團購網站沒有把重心放在上面。”
分析人士指出,向實物類團購邁進的重要機遇,在于過去階段部分企業產能過剩,市場上擠壓了大量的商品庫存需要釋放,但為之提供的平臺卻十分有限。
從過往數據來看,聚劃算仍然是實物類商品團購交易的首選。但據部分淘寶賣家反映,聚劃算在人事更迭之后,隨著制度健全,新規難以適應。原先以激增爆發式的引流效果已逐漸歸于平和,其參團的價格門檻也令眾多中小賣家望而卻步。賣家對外部第三方流量渠道的渴求,讓團購網站看到了機會。
另一方面,唯品會品牌特賣的模式已獲得海外資本市場的認可,隨著盈利模式日趨清晰,以及規模的一路走高。在經歷洗牌之后的團購行業似乎看到了另一條可以沖擊納斯達克[微博]的希望。
不過,記者注意到,早期的團購并非完全不涉及實物類交易,甚至諸如拉手網[微博]這樣的團購網站實物類交易占比一度達到50%。但因何實物類交易成為中后期團購行業不敢跨越的雷區?
一位浸潤團購多年的行業人士指出,此前團購網站開展的實物類交易由賣家負責交易和發貨,團購網站僅僅充當了營銷平臺的角色,從而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三方關系。這種模式的挑戰在于,團購網站對于商品本身和配送環節無法做到有效監管,造成用戶體驗的起伏。
“以往實物類產品,用戶的投訴和抱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物流質量和速度。”拉手網的北京的一位銷售經理告訴億邦動力網。
另一方面阻礙團購網站向實物類交易邁進的因素,則是團購本地服務和商品交易的渠道運營、 銷售模式、管理完全不同。尤其在貨品管理方面,團購網站短板凸顯,這也決定了即便有能力自建物流倉儲,依然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以往更善于在本地化服務精耕細作的團購網站,可以通過“地面部隊”廣撒網,多捕魚,從而擴大線下商戶的額覆蓋范圍。但作為實物商品交易而言,如何在眾多品類中樹立強勢類目,團購網站的運營人員往往缺乏經驗。“大家都沒有促銷的重點,形不成概念印象和消費習慣。”
同樣以聚劃算為例,業內人士分析,聚劃算的成功不是靠一兩款產品的促銷魅力,而是憑借螞蟻雄兵般的SKU取勝。但團購網站的庫存中沒有歷史數據可供參考,因此難以判斷SKU的數量和分布。“只做爆款,SKU無法覆蓋長尾需求,成本上劃不來;相反,SKU過多,又容易造成庫存和成本壓力。”
“關鍵是在于定位。你做實物類團購,是走低價路線,還是走品牌的路線?還是走聚劃算式以淘寶C店為主導的模式?”滿座網馮曉海表示。
就目前形勢而言,聚劃算熱度正在逐漸冷卻。尤其線上渠道之間價格戰進入白熱化階段,聚劃算正在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轉向常規武器。
但不可否認的是,聚劃算背靠淘寶流量池,可以幫助賣家獲得更高的曝光率和關聯銷售。另一方面,聚劃算的支付體系和信用體系由淘寶做了最好的背書,在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內,其產品質量、配送環節的把控相對可靠,競爭壁壘已然形成。
業內人士預測,團購網站向實物類交易滲透,在短期內難以同聚劃算正面交鋒,更加難以撼動其絕對優勢。
而相比之下,唯品會的“閃購”模式則是團購網站更樂于借鑒的:不壓貨、快速周轉、現金流更充裕,與本地化服務類團購形成互補作用。更重要的是,唯品會更加聚焦于服裝品牌,這為團購行業切入其他品類提供了充足的市場空間。
但業內人士對此仍持有保留觀點。“之前和唯品會模式接近的B2C有很多,諸如走秀網等,但終因為貨源、品牌選擇、用戶定位等問題走向了另一面。因此,團購站不是匆忙轉型就可以做到。”
上述人士認為,團購網站如果轉戰實物類交易,決心要走唯品會的路線,就要敢于舍棄另一半本地生活的業務。“要知道業務分化后就要養兩個團隊,必然會造成資源的內部爭搶。即使擁有足夠的流量優勢,也很難權衡。譬如網站SEO、關鍵詞究竟賣哪些?是更側重餐飲娛樂,還是鞋帽服飾?這是所謂的大公司病,也是為何大公司在做一些創新的時候難以PK過小的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