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馬上過去了,你搖上車牌了嗎?
想必很多在北京經歷搖車號的人來講,多數人已經能風輕云淡的看待這個現實。
從事通信行業的陳濤參加搖號也有3、4年了,“這車牌號是真這不好搖,這個月在搖一期,不中就轉成新能源的。”
像陳濤這樣的情況在北京這座城市里比比皆是,從西安來北京工作有10多年,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去年孩子出生,前不久剛過了1周歲。
陳濤說:“好在愛人是北京的,孩子以后的戶口讓他不用發愁以后上學。現在是需要一個車,特別是孩子一生病跑醫院,有次就是半夜發燒,不好叫車。”
陳濤的愛人在小孩兒出生前也加入了搖號大軍,這點對她這個北京人來說,也絲毫沒什么優勢可言。
“現在周末有時去周邊逛逛,特別是帶著孩子,還要背一些孩子外出用的,有車會方便很多,畢竟累了走到那就能歇會兒。”
不過,陳濤前陣子看新聞說,2018年的新能源分配指標用完了,只能等2019年了。
自2014年2月新能源汽車開始搖號以來,快有4年的時間。
從開始的百分百中簽到現在逐漸演變成一號難求,著實也讓不少消費者感覺買車的愿望越發渺茫。
今年新能源只搖了2月、4月兩期,4月個人指標將全部用完。2018年開始,2月全年個人指標一上來就全部搶光。
所以,想買新能源的消費者如果不是在今年之前就轉成新能源配送指標的話,就還要繼續等待了。
網上有人寫了這樣一個段子:“搖號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簽之后盡開顏。”
拋開搖號這個話題,再來聊聊新能源補貼的事兒。
今年年初,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已從1月1日起實施。
轉眼間到了年末,前不久網傳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在2018年提前退坡的消息席卷了整個汽車圈。
網上瘋傳的補貼調整方向討論稿,從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新能源專用車都有涉及。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新能源乘用車將按續駛里程重新劃分補貼額度。分檔從3檔調整為5檔,劃分的更細了。此外,續駛里程的門檻提高到150公里,即由原來的100-150公里的2萬元補貼將被取消,150-200公里的補貼也將由3.6萬下調為2萬元。
據悉,這份網傳新的補貼方案并非“一刀切”式的整體退坡,而是對純電動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新能源貨車及專用車的各個分項指標(比如續航里程、能量密度)進行了更詳細的劃分,每個類別分別對應了不同的補貼計算方式。
網傳補貼調整情況:
從網傳補貼調整情況來看,續駛里程300公里以下車型都受到影響,梳理我國新能源汽車分布情況,續航100-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受到的影響最大。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整理如下:
據悉有關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細節,預計不久將會發布。
業內分析,補貼退坡無疑加速了市場中低端產能出清,讓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更加健康,同時倒逼新能源車企進行技術革新,讓優勢企業最終成為市場最大受益者。
毫無疑問,在2020年之前,積分制度+補貼退坡將成為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兩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