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2億多農戶仍然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當今,這種小生產方式日益暴露出許多不適應大市場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農產品的商品流通形式及加工、倉儲、物流等配套跟不上城市化進程所產生的大市場發展需求。

多數地方特色農產品,因產量小、知名度低,按傳統銷售方式和品牌發展邏輯,既沒有能力建立起銷售體系,也沒有足夠產量用于鋪貨借用其他銷售渠道,更沒有大量資金打廣告做市場推廣。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網絡銷售也不樂觀,盡管縣、鄉、村、社甚至農戶都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網上銷售,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具稀缺性、獨特性、有較高潛在價值、深厚歷史淵源和匠心制作工藝的農產品往往是一個地方的鄉土文化代表、甚至是一個亟待搶救的物種基因庫。這些優質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卻因流通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夠滿足城市的需求。“賣難買貴”“物賤傷農”等現象就頻頻出現。
引起特色農產品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從生產和流通兩個環節來深入探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下,相當的一部分的農業生產者在生產方面往往是“跟風生產”、“一擁而上”,而且由于農業生產者們自身的素質和社會信息的不健全的因素,導致生產供給呈現出了周期性的波動。農產品環節多,農產品從生產產地到消費者的手中經歷了很多流通環節,這些復雜繁多的流通環節自然而然增加了很多成本,這些成本隨著流通環節的增多,最終使得農產品價格在各個流通環節逐步被抬升。

8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互聯網+農產品流通”的創新驅動下,農產品平臺經濟可以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推動農產品市場化、標準化、品牌化,有利于解決農產品不斷漲價而農民仍然增收難的悖論,讓農民和消費者都獲得實惠。
四川潤通現貨市場以“促進商品流通·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交易對象,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通過農產品倉單交易,促進訂單農業發展,形成市場化價格發現機制,著力解決“賣難買貴”“物賤傷農”問題。
四川潤通現貨市場在不斷實踐和深入研究現貨農產品交易方式后, 積極發展農產品平臺經濟、促進農產品流通創新,投入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生產要素。四川潤通現貨市場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平臺經濟的預警機制,對買賣雙方的信用風險進行評估,對欺詐等惡意行為進行有效的預防;四川潤通現貨市場還對培養從事農產品上生產的農業企業給予大力支持,以種植、養殖大戶為重點,培養農戶標準化種植、養殖,并以種植、養殖大戶為核心,建立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戶的生產季節性。
四川潤通現貨市場作為數字經濟農商平臺,具有網絡聚集效應,平臺的開放性則保證平臺經濟網絡效應,切實維護好平臺生產方與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