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革命者,也是一名藝術家。他是一名擁有82年黨齡的老紅軍,也是遷居順德碧桂園17年的新順德人。
他是原廣東粵劇院副院長林榆,昨天是他的百歲生日。

林老百歲生日宴當天
在百歲生日到來之際,林榆和家人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要把自己十多年的手稿捐贈給廣東省粵劇博物館,希望為粵劇藝術的傳承作出一點貢獻。期盼后來者也能從這些手稿上感受到,這位老人一生對粵劇傾注的無限心血。

林榆的劇本手稿
抗日救亡 林老投身文藝宣傳
中學時期的林榆便開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林榆在陽江一間小木屋里,秘密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那年他18歲。
侵華日軍登陸華南后,林榆輾轉到了韶關,一邊在炮火紛飛中堅持學業,一邊在街頭公演抗日救亡劇。
1943年,從廣東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的林榆接受黨的安排,秘密到達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加入了東江縱隊文工團。白天他隨著部隊轉戰山溝叢林,出入于槍林彈雨之中,晚上則伏在油燈下抓緊創作,這個時期,林榆自編自導自演了《大地回春》等多部話劇,在各部隊巡回演出。
郭沫若為林榆等黨員的集體婚禮做主婚人
隨著東江縱隊北撤,1946年林榆又奉組織之命到香港參加組建中原劇藝社,繼續以地下黨的身份,在香港上演了大量愛國戲劇。直到1949年林榆才到北京,隨解放軍南下接管廣州,任廣州軍管會文化組組長。
1953年,林榆受命組建廣東第一個國營粵劇團并擔任團長,從此與粵劇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粵劇的改革貢獻出畢生的精力。

1953年,林榆作為廣東戲曲代表團團長率團赴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匯演大會。
不遺余力 推動粵劇改革
雖然已百歲高齡,林榆說起當年的粵劇改革仍然十分動容:“當時我們接管了廣州所有的文藝單位,包括大量的戲院。當時粵劇戲院觀眾很多,但是劇本不行,都是舊社會的戲,色情的、封建迷信的都有。我們組織了一個粵劇組,主持新編粵劇來代替舊的粵劇。”
在林榆的領導下,廣東的粵劇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的革新。時任華南文聯主席提出了粵劇改革要“好睇有益”的要求。林榆打破了粵劇“老倌帶徒弟”的傳統,大量招收新人,并請京劇、昆曲的名師教授唱腔、身形。另一方面,他結合時代需求、自身革命經歷,創作了一系列的現代粵劇。新的劇本、新的演員像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場場爆滿、大受好評。
林榆還組織起農村粵劇隊,專門負責下農村演出,把新粵劇送到農村去。“我們解放初期組織的農村粵劇隊有十幾個,下鄉演出兩三年。”

由粵劇名伶出演的《搜書院》
期間,林榆親手挖掘并組織排演了粵劇經典劇目《搜書院》,并且由馬師曾、紅線女出演該劇。
1956年,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前身)赴京演出《搜書院》,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觀看了演出并書贈“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發出新的光彩”的重要題詞,奠定了粵劇在全國戲劇界中“南國紅豆”的地位。

上、林榆與周恩來總理合照
下、林榆翻看合照
潛心耕耘 百歲老人獲獎無數
離休之后,林榆搬到了順德居住,兒孫滿堂的他本該清閑地享受天倫之樂,但年近古稀的他仍筆耕不輟,創作了5個粵劇劇本。其中《倫文敘傳奇》獲戲劇界全國最高獎項文華獎,是獲得獎項最多的一個粵劇劇目,至今仍久演不衰。

林榆父子討論劇本創作
此外,林榆屢獲廣東省政府的“粵劇藝術突出成就獎”和“廣東魯迅文藝獎”等重要獎項,2015年林榆榮獲“第二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
獲獎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