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首席記者 劉回春
202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內蒙古等省市地理標志推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工作給予肯定,作為典型案例上報國務院在全國推廣。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積極采取多項措施全面推動地理標志工作順利開展。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地理標志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關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和《關于進一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的意見》,按照政策規定對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注冊申請的給予50萬元獎勵,累計發放獎勵資金2600萬元。76個盟市、旗縣市區出臺了關于推進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建設的政策性規定,將地理標志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聯動的政策體系。
同時,制定實施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行政指導規范》,指導注冊人正確使用地理標志標識。截止202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共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70件,注冊數量位列全國第12位,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9件,涉及全區12個盟市。目前全區地理標志使用企業(專業合作社)250戶,僅2020年市場銷售額達90億元。
創新工作方法,推升地理標志數量
開展培訓幫扶。“十三五”期間,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重點抓地理標志的注冊和運用。每年舉辦和召開地理標志工作推進會、培訓班和巡回宣講活動,對地理標志申請人、注冊人進行專題培訓,整體推進地理標志注冊和運用工作,“興安盟大米”與“文登西洋參”,“阿拉善蓯蓉”與“淮安大米”開展對口幫扶工作,累計受眾達1400余人。
強化溝通協調。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建立溝通聯絡制度,對每件地理標志的申請注冊及時進行溝通、補正,確保順利注冊;向部分盟市、旗縣市區政府發放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建議書;開展全區地理標志資源普查工作,引導各地從特色優勢產業中挖掘地理標志產業潛力,加強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作宏觀指導。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聯動齊抓共管的地理標志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通過以上措施,明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地理標志產品,各地地理標志工作呈現出多彩紛呈的喜人局面。
其中,“達茂草原羊”、“錫林郭勒羊肉”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品牌影響力凸顯;“卓資熏雞”、“豐鎮月餅”、“烏蘭察布馬鈴薯”等一批地理標志博物館展廳相繼建成;多次實地指導推進“錫林郭勒奶酪”等一系列傳統奶制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為內蒙古自治區傳統奶制品品牌打造、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自治區正在推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建設;繼寧城縣注冊“寧城蘋果”等7件地標后,赤峰先后注冊了“赤峰小米”、“赤峰羊絨”等7件地市級地理標志,僅赤峰市有地理標志注冊商標37件,列全區第一位。
注重運用促進,實現產業化扶貧惠農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制定《內蒙古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實施方案》,積極推動國家、自治區工程項目的實施,在對“商都西芹”、“突泉小米”、“突泉綠豆”的運用促進工作經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指導 “興安盟大米”、“太和小米”國家級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開展工作。
截止目前,全區共有9個盟市11個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正在實施,累計撥付專項資金275萬元。面向地理標志企業培育自治區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發揮地理標志龍頭企業對農牧戶帶動作用,繼續推行“地理標志+企業+農牧戶+商標”的運行模式,將農牧戶納入地理標志產業體系。形成“培育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良性效應。
同時,總結推廣內蒙古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和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經驗模式,打造助力鄉村振興“金字招牌”。
各地利用地理標志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如“商都西芹”在未注冊地理標志之前,種植西芹面積為1.3萬畝,每畝售價在800至6000之間,銷往3個省區;2017年商都西芹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后,目前種植面積達2.8萬畝,銷往12個省市,售價增加到6000至10000元,獲3屆農博會金獎,帶動了118戶貧困戶種植西芹,每個家庭每年收入平均增加3500元,僅去年銷售額達2億元。
立足資源優勢,擴大地理標志國際影響力
一是拓展國際營銷渠道。組織地理標志申請人積極參加國際展會、博覽會,“錫林郭勒羊肉”、“豐鎮月餅”代表中國參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2017年第二屆世界地理標志大會地理標志展,得到60多個國家的駐外使節、知識產權領域專家的關注,開啟了我區地理標志走向國家化的步伐。
二是推動加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去年我區鄂托克阿爾巴斯山羊肉、扎蘭屯黑木耳、阿拉善白絨山羊、阿拉善雙峰駝、鄂托克螺旋藻等5件地理標志入選成為歐盟授權正式簽署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地理標志產品,標志著我區的地理標志正式邁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不僅成為打造內蒙古區域品牌、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更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我區地理標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加大宣傳力度,助力區域品牌建設
一是多措并舉,推動本地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內蒙古。依托各級媒體及展會全方位持續開展對我區精品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商都西芹”、“興安盟大米”、“賽罕南瓜”、“五原黃柿子”、“阿爾巴斯羊肉”等地理標志在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11家中央媒體的大力宣傳下,知名度不斷提升。
二是深化標準工作,推進地理標志標準化。指導內蒙古地理標志產業協會籌備成立內蒙古地理標志標準化委員會,為23件地理標志制定標準,進一步為地理標志邁向國際化奠定基礎。
三是深耕地理標志,推動區域品牌建設。地理標志商標注冊數量的增多也促進了區域品牌的發展。一大批以地理標志為主的區域品牌相繼誕生,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的新手段。“興安盟大米”、“天賦河套”、“錫林郭勒羊肉”、“呼倫貝爾羊肉”、“呼倫貝爾牛肉”、“敖漢小米”、“固陽八寶”、 等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引領農牧民增收致富、助力精準扶貧的原動力。“興安盟大米”地理標志注冊使用以來,培育發展了54家稻米加工龍頭企業,溢價效益明顯,企業品牌評估價值180億元,位列全國首批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12名,糧食類第3名。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將繼續做好地理標志產業的扶持發展工作,全力推動地理標志助推鄉村振興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存在問題,積極創新方法,主動破解地理標志推進中存在的難題,為納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名錄的中歐地理標志產品提供全方位保護,助力鄉村振興,為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地理標志國際合作貢獻內蒙古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