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先腐而后蟲生”,是一條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訓,符合唯物辯證法原理。不僅適用于預防疾病、治理腐敗等現象,對搞好質量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近日,新上任的習近平總書記的言論,頗受民眾關注。在談到腐敗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即自身修養先出現問題,腐敗才會產生。其實,這8個字也是一條最基本的質量理念。
首先,要求做到不推卸責任,凡事先從自身找原因。在企業從事質量工作的人,最頭疼的就是質量問題出現后,所有相關人員都相互推卸責任。等到責任明確時,責任主體又開始找眾多客觀原因,什么時間緊,任務急,人力不夠等等。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解決也就半個小時的功夫,偏偏要花上幾天的時間去爭論。不僅產品質量水平提升不上去,工作效率也變得異常低下。如果大家都能主動承擔責任,主動接近問題,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想不提升都很難。
其次,包含著體系的理念,這個“腐”不是狹義的某個環節、某個人出了問題。也就是說不僅是自身質量過硬,更主要的是整個體系都沒有問題。光自己做好不行,也得監督和幫助他人或組織。以汽車制造的總裝車間為例,每個崗位上的工人都有相應的崗位職責。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干好自己那塊工作就可以了,如擰螺絲的工人發現線束未捆緊。
他想,反正與我無關,反正后面還有N多檢查工序。不巧的是,后面的檢查工序都沒有發現這個小問題,最后問題在客戶那里暴露了出來。企業的質量形象受到了質疑,嚴重時影響到企業的銷量。老板沒辦法,只能少發工資。體系問題的存在,最終將影響到每一個體系中的人。
再次,提倡持續改進。這個“腐”,是腐朽、落后的意思,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昨天的產品質量明星,如果長期沒有改進,只是保持。那么,競爭對手隨時都會追上來,也就意味著隨時會被淘汰。
質量永遠沒有完美,因為技術在不斷換代。想想柯達膠卷,再想想諾基亞手機,他們的質量確實都沒問題,但他們落后了。要想產品質量保持長期的領先優勢,必須要做到對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
上述三點都是對“物必先腐”所包含質量理念的闡述。“腐”不一定會立即“蟲生”,一旦蟲生了,該怎么辦呢?兩種辦法:要么治標——殺蟲,不停地殺,做到不惡化;要么治本——殺蟲的基礎上,切除腐肉。產品質量問題中,零部件出現了問題。解決的辦法也有兩種方式:一、要求這個零部件的供應商立即改進;二,換一家產品質量過硬的供應商。在實際質量工作中,兩種方法都很常用,并不是說一定要采取治本的辦法。
而通常來說,要求供應商立即改進的方法更為常用。通過長期合作培養出的供應商,顯然要比后期引進的供應商更可靠。
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全員質量意識,應當普及“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的質量理念。做產品,其實和做人一樣,即所謂“產品即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