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市場假冒偽劣現象嚴重的確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全社會一直在呼吁加強監管。
近日,國家有關部門就提出,今后將“強化監管,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打假冒偽劣,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以質量持續提升,不斷增強大眾對國產消費品的品質信任度和品牌認可度”。
由此可以看出,打擊市場不良行為,政府是有決心的,但分析起來,仍然覺得任務艱巨。
假冒偽劣是一個綜合性問題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假冒偽劣現象一直嚴重存在?
這是一個很大、很復雜的問題,早有很多論述和分析,簡而言之,企業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一是企業有意(惡意)為之,二是企業無意(過失)行為。
為什么有的企業會有意做假?成本低,見效快。成本低包括生產成本和違法成本。這類企業在利潤的驅逐下,在國內超級龐大的市場掩護下,根本不用考慮長遠發展,騙一次是一次。對于這樣的企業行為,必須重罰。
另一方面,為什么有些想做好做大做強的企業也有“假冒偽劣”問題?因為企業生產銷售是一個很長的市場鏈條,從材料選購到銷售甚和流通,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質量保障,比如:桶裝水企業生產出了一桶合格水,但在運輸過程或銷售過程中受到污染,責任在誰?如果細究起來,不僅檢測和調查成本高,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名聲也必受影響。
又比如汽車“斷軸事件”,首先一定是車企的責任,因為汽車是你生產的。然而,車企的委屈在于:這個“軸”可不是我生產的,而生產“軸”的企業也覺得冤枉:這個鋼材不是我生產的。而要查到鋼鐵企業,說不定他們也有一肚子委屈呢!
政府應該監管誰?又應該處罰誰?都該監管,都該處罰。我們的社會運營成本就是這樣高企不下。
企業“黑名單”是另類搞“評比”
幾年前,西安有個小學讓“不合格”的小學生脖子上戴“綠領巾”,引起社會的普遍反對。如果在企業中搞“黑名單”制度,會不會也會產生這樣的負面效應?
企業不是小學生,他們是由成年人結成的組織,所以,這個例子對比可能不太恰當,但是,中國有800多萬家企業,99%以上都是中小型企業,承擔著國家6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和40%以上的稅收,以及75%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實事求是地講,除了要支持和保護大型國有企業之外,政府和各種相關機構,都應該多關愛中小企業。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生產發展艱難是不爭的現實,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們應該多心疼他們,如果扶持沒有精力,那至少應該多鼓勵他們。而如果建立“企業黑名單制度”,相信多數會“專屬”中小企業,是要“大力宣傳”還是也需要“掛牌”?這在社會環境和輿論上,對中小企業是“利空”,更不利于建立市場信任。我們不能一邊說鼓勵中小企業,依靠中小企業,另一方面又在聲譽上打擊他們。
還有一個操作層面的問題:什么樣的企業將進入“黑名單”?
誰來訂標準?誰來評判?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搞評比”?而國家早對各種形式的“評比”有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