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電池回收的重要性大家都早有耳聞,然而對手機電池的危害卻鮮有人知。事實上,幾乎很少有人考慮過如何為廢舊的手機電池尋找“回家路”。在中國一年新增127萬手機的背后,是極高的手機更新率。據統計,我國有50%的用戶在一到兩年之間更換一次手機,而有近20%的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更換一部手機,并且相當一部分用戶會同時使用兩塊以上手機電池。保守估計我國每年更新手機9000萬部,產生近億塊報廢手機電池。
一塊電池引發的危害
有資料表明,一塊手機電池里含有的鎘可以污染6萬升的水,這相當于三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1000塊廢舊手機電池的污染能力可與一個小型造紙廠相當。鎘污染屬于重金屬污染,在自然界中無法降解,只能遷移。也就是說,一旦水體或土壤被污染,水體或土壤不能領先自身的凈化作用將污染消除,同時重金屬容易在生物體內積蓄。而對于人類而言,隔的慢性中毒的臨床表現為肺氣腫、骨質改變、貧血等,而長期食用受鎘污染過的水和食物,可導致骨痛病,鎘進入人體后,引起骨質軟化骨骼變形,嚴重時形成自然骨折,以致死亡。除了鎘,充電器、鋰電池里面的銅、鋁、塑料、電解質以及其他有色金屬同樣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2004年5月,惠州連續發生兩家電池公司的員工鎘中毒事件,這更為手機電池的危害敲醒了警鐘。
廢舊手機電池成垃圾
記者采訪到的在大四讀書的楊同學介紹說,大學不到四年,他換掉的手機大概有6部。“往往是見到有新款的手機就會將之前的自然淘汰掉。一般都會扔進垃圾箱,有的還非常新的手機就會捎給農村的一些遠房親戚。”他說,“而遠房親戚怎么處理還不清楚,大概也是扔掉吧!”
楊同學對廢舊手機及電池的處理辦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由于手機電池回收宣傳不到位,不僅人們對其危害的重要性沒有清醒認識,同時對廢舊電池的處理方式也毫無概念。在城市,很多公益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多的情況下,電池的安置尚且如此,隨著近年農村手機市場格局的打開,農村手機用戶對電池知識的缺乏更讓人擔憂。
據相關媒體報道,廢舊手機電池、充電器大致有三個流向:被用戶隨手扔掉、交給二手手機販子回收、送至專門的回收站。而二手手機販子廢舊電池、充電器等的回收價格很低,差的幾毛錢,好的也不過兩三元。
回收嘗試仍然有尷尬
盡管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廢舊手機電池的危害性,然而真正的解決辦法除了設置專門的回收站之外鮮有其它嘗試。回收站的嘗試也并不順利。目前,通信運營商、手機銷售商、手機電池經銷商等紛紛在各市設立廢舊手機電池回收點。2007年,中國移動、摩托羅拉、諾基亞三家企業就曾聯合發起過“綠箱子環保計劃——廢棄手機及配件回收聯合行動”,收效甚微。據天津當地媒體報道“綠箱子環保計劃”在天津開展近兩個月來,該市50個“綠箱子”僅收集廢舊手機11部,廢舊電池87塊,可見回收計劃在普通市民心中卻并沒留下深刻烙印。
學校、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區域設立回收點倒是有些成績,然而收集起來的電池沒有最終的出路成為難題。北京工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曾組織過回收廢舊電池的行動,兩天時間在其校園內共回收了三個電視包裝箱的電池。然而回收來的電池卻因為沒有單位接收而成為了志愿者們頭痛的問題。
立法防治可成出路
由于我國對電池污染尚無明確立法,手機電池污染目前仍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管理部門也同樣很頭疼。
據專家介紹,我國目前僅有一部《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雖然規定“電池制造商和進口商應當承擔回收廢充電電池的責任”,但這只是技術政策,對不履行責任的單位并無任何懲罰措施,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起不到應有的防控作用。因此,建立完備的廢舊電池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回收體系需要國家強制力的監督。在國家監督下,電子廢棄物加工處理企業為保證回收過程中的無害化處理,會采用先進的工藝設備,同樣的政策也有利于調動企業回收的熱情和用戶意識的增強。
國外一些手機電池檢測認證的辦法值得借鑒。歐盟于2004年推出《廢舊電子電器設備規定》,其中ROHS檢測認證是對于電子原材料進行的相應檢測。包括對電子元件、整機等的原材料構成及有害物質拆分等的一系列檢測,在實際應用中主要針對生產環節。而歐盟WEEE指令是明確以擴大電器產品回收再利用及削減最終處理廢物總量為目的而制定。根據規定制造商有義務回收、再利用及允許消費者免費送還廢舊機器。這兩條規定使生產流通到報廢回收的整個環節都得到了有效監控。而在鄰國韓國目前也正式實施了相類似的制度。
環保專家表示,對于廢舊手機電池的處理方法,目前只能一方面希望市民在選購手機電池時積極選擇鎳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而另一方面就重點期待國家早日立法控制電池污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