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個電話,手機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項新服務,可我連用都沒用過,話費就不知不覺地被吃光了。”11月25日,經過四次維權,市民宋玉青終于從運營商手里討回了近百元的代收費。為什么手機用戶們會屢次中招?您有沒有在手機話費單里發現過來歷不明的短消息繳費項目?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剛充的話費咋說沒就沒
“不知道為什么,6月份剛充值的100元話費,到了10月份就剩下10幾元錢。”宋玉青告訴記者,由于手機的使用率不高,她平均每月的通話費、月租費相加不超過20元。因此,100元的話費如此之快地用完讓她有些不知所措。
經過到運營商處的查詢,宋玉青才得知,其實,從今年二月份起,她的話費賬單中就突然冒出了一項每月10元的代收費。經過進一步調查,宋玉青得到答復,所謂的代收費,其實就是一項增值業務的使用費。而這項增值業務是以電話營銷的形式,并經過宋女士確認后定制成功的。
宋女士這一聽才回過味來。“我當時就以為是廣告,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從沒過竟然還會扣我的錢。”宋玉青告訴記者,了解情況后,她向運營商進行了。而經過數日的等待,宋玉青也如數獲得了運營商返還的代收費。
說一聲“好”字就可能被定制
消費者究竟是怎樣稀里糊涂地定制業務?一位沈陽不愿意透露姓名的SP(手機增值業務提供商)給出了答案。電話營銷向來是SP推廣業務的傳統方式,一旦消費者表達出試用的意圖,即便是說出一兩個“好”字,就極有可能被定制該項業務。
每項業務都有1-2個月的免費體驗期,超期后,消費者如果沒有取消定制,就將為這項增值服務埋單。
據介紹,目前,一些正規SP會在體驗期結束前以短信或電話回訪的形式,向消費者發出提示。但仍有極少數的SP會不進行任何確認,二話不說地直接扣費。
如果沒興趣最好別搭理
該SP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手機用戶來說,面對電話營銷找上門,如果消費者沒有興趣,就不要貿然定制。面對消費者的,運營商絕大多數情況都會進行退費。而如果用戶沒有也沒有取消定制,那費用就會一直扣下去。
話費單看不懂
多問問為什么
當天,記者觀察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的話費單發現,無論從規格還是從名目設置看,三家運營商都是一家一個樣,而對于一些生僻名目中,說“小”不小的費用到底是什么服務功能,絕大多數市民都一問三不知。就此,記者咨詢了三大運營商。
沈陽移動的話費單通常分四大塊兒,其中,語音通信費包括主叫、被叫費用,增值業務費則包括彩鈴、手機報、來電提醒、上網、短信等費用,月基本費就是通常所說的月租費,代收費指的則是消費者定制服務后,需要付給手機增值業務提供商的費用。
與移動相比,沈陽聯通的話費單大體類似,月固定費指的是月租費,語音通話費指的是接打手機的費用,增值業務費就是短信、炫鈴、來電等費用,而代收費同樣是用戶向相關SP繳納的服務費。
而在沈陽電信的話費單上,除了本地通話費、漫游費、短信費、月租費都通俗易懂外,增值業務費和代收費也大致和移動、聯通相同,生僻的特服費指的則是來電與七彩鈴音。
從這些話費單中,記者發現,在眾多收費項目中,代收費和增值業務費是最讓手機用戶們看不懂的。而當記者仔細查看自己的話費單后,竟然也發現了代收費,但具體定制了何種服務,連運營商也無法給出明確答復。這樣看來,一旦市民的話費單中出現了代收費、增值業務費,最好第一時間問問為什么。(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