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花樣翻新的電子產品銷售騙術總是令消費者防不勝防。而消費者一旦上當受騙,如何維權又成了一個難題。盡管中關村的幾大電子賣場都為誠信銷售做出了各種努力,但只有部分消費者得到賠償,更多的人只能面臨忍氣吞聲的局面。
價格之惑
代理商不同價格有差異
在中關村打拼了十余年的一位攤主這樣告訴記者,“在電子產品銷售網絡里,有諸多級別的代理商。以筆記本電腦的銷售為例,一級代理是可以從廠家直接提貨的代理商,而二級、三級乃至更后面級別的代理商就是逐級拿貨,也可能是同級拿貨,因為每位顧客對電腦品牌、型號、配置的要求不盡相同。打個比方,一個店鋪主要代理惠普筆記本電腦,他可能是這個電腦的一級或者二級代理,但為了吸引顧客,他可能也是其他品牌的三級或四級代理。”
“另外,代理商這種銷售機制也使每家店鋪的進貨價格不盡相同,一級代理拿貨相對便宜,而二級、三級代理的進貨價格會逐層增加,這就是同一件產品價格會相差甚遠的原因之一。”最后這位攤主不忘對記者強調,代理商們當然愿意把收益最高的產品推薦給消費者。
價格沒有統一標準
電子產品的更新速度是日新月異,而用戶對于產品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這也使得電子產品的價格幾乎每日一變。以臺式機的電腦硬盤為例,250G、7200轉的希捷盒裝硬盤也許今天還是300元,但明天可能就是320元或者280元。
而我國的法律對于電子產品價格變化也沒有明確規定。法律專家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關于商品和服務實行明碼標價的規定》和《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三部法律法規,雖然可以用來規范商家經營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對電子產品價格卻沒有針對性規定。
因此,即便是消費者被騙,也往往投訴無門。小王曾花萬元買來實際價格僅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雖然后來他投訴到價格監管部門,但價格監管部門的回復是,政府部門可干預的是有標準的收費,比如停車費、水電費等,但這個規定不適合用于議價市場。價格沒有明確標準,自然就難以判定消費者是否遭遇價格欺詐。事實上,很多消費者比照的價格都是包括太平洋電腦、中關村在線等網站的參考報價,這個參考報價往往比實際交易價格略低。
維權之難
想退貨沒那么容易
消費者一旦發覺被騙,往往會找到銷售商要求退貨,而這個訴求往往難以實現。遭遇顧客退貨時,很多銷售商都會勸其修理或者加錢改換其他型號,除了業績的原因之外,還因退貨只能退給上一級的代理商或自己吃下。基于此,客氣點兒的商戶可能會讓消費者換個別的產品或者多給點贈品,不客氣的商家則對消費者理都不理。更有商家私下里告訴記者,“錢都到我包里了,怎么能輕易地就給他退回去呢。”
#p#副標題#e#
投訴只能協商解決
根據海淀區消協的資料顯示,IT產品的價格問題,從去年起便呈大幅上漲態勢,成為繼電腦質量與售后服務問題、數碼產品假配件問題之后的又一個投訴熱點。而“中關村315消費維權平臺”自成立以來,接受的投訴中,也以價格問題為主。但工商局、消協等職能部門和電子賣場面對這些投訴,也只能以協商方式解決,盡量減少消費者的損失。
海龍電子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賣場已經提示,告知消費者要貨比三家,不要輕信導購。如果消費者覺得價格高了,他們也只能找來商家,讓買賣雙方協調解決。而包括鼎好商城在內的一些電子賣場,會對欺騙消費者的店鋪做出下一年不再續約的處理,但消費者的損失能否挽回就只能看雙方的協商結果。而在海淀工商局、消協等部門,記者得到了同樣的答復,因為“核心問題便是很多投訴無法確定是否為價格欺詐”。
維權成本高力不從心
如果消費者想走法律維權之路,首先便是收集證據,但消費者手中的發票、收據往往和商家手中的有些不同,比如一些商家把贈品的價格放在自己留存的票據里面,而消費者拿到的僅僅是一個總價。
可即便是證據收集順利,但動輒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庭審,也讓維權者力不從心。在現實的情況中,更多的消費者在幾經投訴、協商無效之后,選擇了忍氣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