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機的大小 專業機的性能
微型相機如何巧妙“瘦身”
□ 本報記者 劉伊婷
小巧輕便、做工精致、功能出色……拿著朋友新購置的微型單反相機,劉女士有些愛不釋手。作為一名菜鳥級的攝影發燒友,眼前這款價位數千、攜帶方便的新款相機,無疑是她初涉攝影門檻的理想機型。“我喜歡這種小身材的迷你機型,比普通數碼卡片機專業,比專業單反相機輕巧,雖然身材偏小,但功能強大,不失為一款專業相機。”劉女士毫不掩飾自己對微型單反相機的熱情。
記者了解到,像劉女士這樣的初級攝友大有人在,雖然微型單反尚未形成市場主流,但其無疑是頗有潛力的行業黑馬。日本某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2009年9月數碼單反相機在日本市場的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3.8%,是有此項統計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與此相對應,Micro 4/3系統在9月份的市場占有率增長至16.3%。這意味著,在單反相機市場大氣候不佳的狀況下,輕便小巧的微型單反銷量卻不降反升。
盡管微型單反是行業新寵,但微型相機的發展卻由來已久。追溯其歷史,早期的微型相機已非常流行。早在1913年,德國徠茲公司(Leitz,徠卡的前身)推出世界上第一臺135(35mm)小型照相機,其小巧身型在業界備受稱贊,得到了許多攝影大師的追捧。1933年,德國人富里子·卡夫坦斯基發明了世界上最初的微型相機——微型反光相機(MINIFLEX)。1967年,作為歷史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頂級袖珍相機,Rollei 35在德國正式生產,并立刻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經典。可以說,它是現代所有高級袖珍相機的鼻祖。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為了滿足高級攝影愛好者及專業用戶對高素質便攜相機的需要,很多廠商都推出了采用高素質定焦鏡頭的袖珍相機,掀起了一股高檔袖珍相機風潮。這一時期是袖珍相機的黃金時期,包括徠卡、康泰時、尼康、美能達等眾多廠商都推出了性能和售價都不次于單反相機的袖珍相機,這批相機到今天仍為影友所津津樂道。即使到了數碼化的今天,那些“古董級”的微型相機仍然備受攝影愛好者的青睞,一些經典產品更是為收藏家所珍藏。其中,一些相機也嘗試了數碼化的可能,以期延續經典。與此同時,伴隨著3C電子(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產品)行業的高速發展,3C電子產品日趨輕薄,單反相機的“瘦身”步伐也明顯加大,不少主流品牌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瘦身”之后,品質是否會跟著縮水?不少消費者對此表示擔心。記者也注意到,市場上有不少微型相機打著“微型、迷你、袖珍”等旗號出售,其價格低廉,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質量和效果都難以保障。事實上,好的微型相機絕不是簡單的體積縮小,而是內部結構的創新改良。比如:以微型4/3系統為代表的可換鏡頭電子取景相機出現,就讓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基于新的微型4/3系統標準,一些大品牌也不負眾望地推出了尺寸和易用性平衡的微型相機新品。
正因如此,不少消費者對微型相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袋機的大小、專業機的性能。“目前,微型相機的性能不斷優化,鏡頭的配置也更加齊全。雖然和專業機相比,成像質量還存在許多差距,攝影題材也相對局限。但不可否認,其攜帶和使用都很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業單反相機大、厚、重等不足之處。”一位資深的攝影發燒友對記者表示,他期待更多的相機品牌進軍微型相機研發領域,這樣不僅會推動產品創新升級,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中國質量報》
劉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