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出臺多項監管舉措
手機扣費陷阱問題存在已久,且隨著手機的逐步普及和用戶對增值業務需求上升變得日益猖獗,針對此類情況,最近一段時間,相關監管部門與電信運營商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調查顯示相關投訴量仍呈快速上升態勢。
本報訊 (記者薛松)手機扣費陷阱問題再度引起社會關注,在一個多月內,監管部門與電信運營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調查顯示相關投訴量仍呈快速上升態勢。
環環相扣利益聯盟是主因
據315消費電子投訴網統計顯示,近一段時間以來SP的投訴量呈快速上升的態勢,SP肆無忌憚地在繼續搶錢。央視最近再次曝光一批國產手機的“搶錢”行為。
手機內置收費陷阱情況為何長時間得不到根治呢?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留生認為,一方面,手機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對增值業務的需求程度增加,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市場,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參與者。
其次是電信運營商在扣費監督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嚴格按二次確認扣費的規定扣費,無法對正常業務使用與手機扣費陷阱進行甄別,從技術上杜絕手機扣費陷阱的出現,部分部門還與終端廠商、SP、手機方案提供商等多個產業鏈環節形成環環相扣的利益聯盟,客觀增加了清除手機內置收費陷阱障礙。
工信部出臺系列打擊措施
一個月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大了對手機扣費陷阱的打擊力度,繼出臺《移動電話機定制管理規定》要求“定制話機不得內置固化的SP代碼、SP服務鏈接以及SP客戶端軟件”之后,工信部電管局最近在深圳專門召開會議,對手機扣費陷阱的產業鏈進行清理整頓。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巡視員張新生指出,惡意收費不僅是手機企業的問題,它涉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他要求,芯片企業應加強對下游企業的監督,采取有效措施制約不法方案提供企業、SP和手機企業的違規行為;其次,方案提供企業應加強對合作方SP和CP的審查,并在合同中明確對違規行為的懲罰措施。
業界呼吁加大處罰力度
“還應當加重處罰違規企業力度!”有行內人士認為,除了嚴格執行扣費用戶二次確認機制之外,還應當鼓勵用戶舉報“一次點擊即扣費”甚至“內置定時器扣費”的行為,實行舉報有獎。
“從目前看,服務提供商違規受罰后利益所得遠大于受損等現象”,王留生認為,手機付費業務屬于新興市場,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相關立法缺失、欺詐認定過程復雜、同時服務商違規成本過低等一系列問題,形成用戶不易察覺、維權流程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