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006年度C-NCAP第一批車型評價結果發布會在中心召開,中心領導、中心C-NCAP管理中心成員、新聞媒體百余人參加了本次發布會。
C-NCAP(中國新車評價規程)2006年7月全面啟動,中心(CATARC)從8月29日進行第一個車型的正面碰撞試驗開始,截至目前已經順利完成2006年度第一批共計如下六個車型的試驗和評分,2006年10月27日正式對外公布結果。
1、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騏達牌DFL7161AB型轎車
2、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標致牌DC7164C 307型轎車
3、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北京現代牌BH7140MW型轎車(雅紳特)
4、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長安牌SC7132型轎車(雨燕)
5、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別克牌SGM7240GL型轎車(君越)
6、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帕薩特牌SVW7183MJi型轎車(領馭)
C-NCAP評價的車輛是CATARC在近兩年來上市且銷量較大的車型中選取并直接從市場上購買的,從購車到試驗評價過程完全獨立進行,可充分保證結果的客觀、公開和公正。第一批測試車型的車輛全部購自其設在天津的專賣店,在正式試驗前7-10天通知生產企業,碰撞試驗過程向媒體和生產企業開放。按照計劃,2006年度將進行不少于12個車型的評價,為此CATARC投入自有資金800萬元。預計今后每年評價的車型在15個左右。
實際購車時,由于每一品牌、型號包括不同排量和配置的具體車型,C-NCAP只能選擇和評價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產品,一方面盡量選取銷售比例大的車型及配置,如果無法確認,就選擇最低或標準配置的產品。因為配置或其它方面的變化可能影響試驗結果,所以正式公布的評價結果只是針對具體車型及配置。
C-NCAP的評價規程由中心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中國道路交通和車輛狀況研究制定,由三項實車碰撞試驗和加分項組成。三項實車碰撞試驗分別是:正面100%重疊剛性壁障50km/h碰撞試驗、正面40%重疊可變形壁障56km/h碰撞試驗以及可變形移動壁障50km/h側面碰撞試驗,每項試驗滿分為16分。加分項分別對應駕駛員側安全帶提醒裝置、前排乘員側安全帶提醒裝置,以及側面安全氣囊及氣簾,對于上述安全配置,若滿足一定的要求,則可以分別得到最多1分的加分。目前,C-NCAP的滿分為51分,根據車輛得分情況,共分為1到5+共六個星級。C-NCAP在測試內容、試驗條件、速度等方面明顯嚴于我國現有的強制性碰撞標準,尤其是添加了偏置碰撞試驗和在兩種正碰試驗中在后排座椅多放置一個測試假人,技術難度增加。
與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進行的NCAP類似,C-NCAP是基于乘員保護性能對乘用車產品安全性的綜合評價,更貼近中國的實際情況,能夠反映市場上車輛在結構設計、安全裝置等方面的相對技術水平,因此為消費者提供了比較直觀和真實的車輛技術信息,從而受到媒體及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更成為生產企業產品開發的重要參照。除此以外,C-NCAP還對每輛車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模擬實際道路使用工況的排放及燃料消耗量測試,以向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消費者必須了解的是,任何碰撞試驗的方法雖然是來自對碰撞事故的統計分析,但與實際交通事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相比,試驗有特定條件和局限性。所以C-NCAP的評價結果不能簡單等同于實際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傷害程度,但對于同一級別的車輛,在C-NCAP中得分高的肯定能夠為乘員提供更好的安全保護。此外,由于重量、車身結構剛度、外形尺寸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級別的車輛在實際交通事故中受到的沖擊和傷害是有差別的。因此,評價結果在小型車輛與大型車輛之間不具直接可比性,只有通過對同類車型或相近車型的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各具體項目得分也會反映車輛的技術特點及問題。
還要特別說明的是,世界各國的NCAP評價結果之間都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這一方面是由于各國車輛使用和交通事故特點不同使得所關注和評價的重點不同,測試方法和評分規則乃至車輛選取原則都存在差別;另外,市場上銷售產品的技術狀況也有各自特點,即使同一品牌的車型,在不同國家也可能存在產品的市場、技術策略和供貨商、制造等方面的差異。C-NCAP是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設立的,購買的也是在中國市場上實際銷售的產品,有非常嚴格的試驗和評分規則,完全能夠給中國的消費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今后,C-NCAP的評價結果將經常與大家見面,更詳細的信息請及時關注C-NCAP的網站www.c-ncap.org和指定期刊《世界汽車》。
C-NCAP的國際影響也逐步擴大。今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四屆世界NCAP會議將在日本東京舉行,CATARC受到邀請參會并代表中國進行大會發言,介紹C-NCAP的今后發展。
中心相信,堅持獨立性、非商業性原則和科學、客觀、公正的C-NCAP,今后將在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下,通過規范的運行并不斷完善,成為中國汽車評價的新標志。希望在C-NCAP的推動下,國內外汽車生產企業更加重視產品安全性能的提高,共同建立更安全、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