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市消協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加,有關汽車維修的投訴也逐漸增多。近段時間,鶴城晚報維權熱線也接到了不少有關汽車維修方面的投訴電話。記者就投訴集中的幾個問題及如何防止被忽悠,專門采訪了齊市某汽車修配廠有10多年修車經驗的張師傅,請他就常見的維修“陷阱”給車主提個醒兒,以防修車時上當挨宰。
以次充好瞞天過海
汽修行業中最主要的一種“手段”就是以副廠配件充當正廠配件,這在一些小型非正規、不講誠信的汽車維修店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一部汽車有數千個配件,現在又有那么多型號的汽車,配件要有數萬之多,即使是專業人士也不能將所有配件了解清楚,更別說普通車主了。于是不少汽修“師傅”就將差價高達10倍之多的副廠配件以正廠配件的價格換給不懂行的車主,以次充好,從中賺取巨大差價。
對于零件上的“小把戲”,絕非以次充好一個招數,但這卻是最常見的一招。據張師傅介紹,換汽車制動片最容易魚目混珠,特別是進口車原裝的制動片,售價一般都比較高,而國產的制動片價格相對便宜,有些修配廠便用國產的制動片冒充進口貨。
小病大修“吊腕子”
一些修配廠都知道現在許多司機只會開車不會修車,一旦汽車遇到故障就六神無主了,基本都是“任其宰割”。這時候,修理工往往就會夸大毛病,將車子的小毛病說成大毛病,借機提高修理費。有的車只是墊圈壞了,往往被說成是離合器壞了的事屢見不鮮。一個本來幾十元就能修理的小毛病,車主可能為此花費幾百元。張師傅說,像這樣把小毛病人為夸大的做法,在汽修界有個行話叫“吊腕子”。
除了夸大故障以外,一些修理廠常常采用舊件翻新、只換零件不維修等法子賺取“昧心”錢。
一些汽修廠的技工被人們稱為“換件工”,為什么要這么叫呢?汽車上的零部件,除了部分一次成型的不能修復以外(如汽車上的三濾),絕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可以修復使用。但汽修工會毫不猶豫地拆除這個零部件,理由是這個零件已經不能再用了,車主往往要花好幾倍的冤枉錢。車上更換下來的零部件,修理工往往當著車主的面扔在廢料堆里,但事后會馬上撿回來,修復、噴漆之后又可以賣給別的客戶。此外,像電瓶、輪胎等部件現在還可以進行翻新,也成為維修廠賺錢的又一個方式。
偷梁換柱“玩變臉”
配件上的種種“貓膩”已經讓車主們眼花繚亂了,而修車過程中的“偷梁換柱”更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張師傅說,一般車輛發生事故后,維修時間相對較長,很多情況下需要在修理廠過夜,這又給了“黑心修理廠”賺取“黑心錢”的機會:他們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趁夜晚換掉正廠件,換上副廠件甚至是一些從報廢車拆裝翻新、繼續超期“服役”的水貨件,而蒙在鼓里的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張師傅告訴記者,在修車過程中容易被“偷梁換柱”的大多數是名貴高檔車。因為這些車的零配件價格高,特別是原車件,行情一直都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