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的一則緊急消費警示,使一家叫做“華盛豐業”的汽車經銷商成為媒介和公眾關注的熱點?蛇z憾的是,這家經銷商之所以成為熱點,卻是由于其雖然名義上賣車,但實際沒有履約的能力,致使30多位消費者在交齊全部購車款后遲遲得不到屬于自己的車輛。而伴隨此事件的披露,汽車消費領域誠信經營的話題也再一次浮出水面。
市消協在其發布的消費警示中稱,近期,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系統陸續接到數起消費者關于購車投訴,普遍反映北京華盛豐業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在北京多家媒體上發布廣告,以團購低價誘導消費者購車,且要求消費者全額支付購車款,其后卻不能按照合同約定的日期向消費者提供車輛,且拒絕退款。
消協表示,經過他們的調查,發現這家公司自2005年年底至今,通過發布廣告,宣稱“凡在本店購買各種車型(團購),最高直降1萬元”,以此招來消費者與之簽訂委托購車合同。在銷售過程中,該公司一是要求消費者以現金的方式一次性交付全部車款,二是將部分車款直接匯入營業員個人賬戶而不是公司賬戶。
而且,更令人不解的是,雖然有消費者將該公司告到法院,經審理,該公司同意經法庭調解退款,但在協議生效后,卻仍拒絕退款。不僅如此,時至今日,該公司在不能履約的情況下,仍在通過廣告銷售車輛,致使32名消費者在購車后不能按期提車,近300余萬元的車款無法退回。
盡管看上去荒謬,但事情卻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不能否認,如此極端的事件在京城數以千計的汽車經銷商中絕對屬于個案,但其中折射出的汽車銷售領域誠信經營的問題,卻值得所有經銷商自省。
有這樣一種說法——目前北京的汽車經銷商中,只有大約四分之一還在贏利,其余的或持平或虧損,而虧損的甚至將近一半。雖然這種說法的可靠性有待證實,不過,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汽車經銷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確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越是這種時候,恐怕才越考驗誠信。
在汽車經銷領域,不講誠信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原因造成的,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利”字在作怪。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不賺錢時反而更考驗誠信。說白了,賺錢的時候,大家心情好,一切都好商量;但賺不到錢了甚至虧損時怎么辦?事實上,對于掌握專業技術的汽車生產廠和經銷商來說,消費者在購車、養車、修車的過程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信息上的不對稱讓消費者一旦遇到糾紛,解決時很難占據主動。因此,汽車營銷領域,一些不講誠信的做法存在日久,只是程度或深或淺不同罷了。不信,每個汽車經銷商都可以捫心自問一下。
不過可喜的是,現在的汽車經銷領域,誠信經營已經成為很多經銷商的共識。但真正做到講求誠信,也不是說說就萬事大吉了。究竟是不是誠信,相信消費者最終會給出一個公證客觀的評價。
鏈 接
需要留心的汽車消費陷阱
1、低價無車。用低價位車做幌子,但重點賣高價位車。既做了低價的姿態,又獲得高利潤。
2、繡花枕頭吸引眼球。在外觀、內飾上采用豪華配置,轉移消費者關注點,而對發動機、安全配置等關鍵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
3、舊車變新車。把油管漏油、剎車跑偏、離合器不分離等問題舊車喬裝打扮成新車來欺騙消費者。
4、小裝飾做大文章。將普通的貼膜、地膠、皮椅等價格翻番,以“購車贈送××元豪華裝飾”誘惑消費者。
需要留心的汽車維修陷阱
1、配件以次充好。將價高質次的零部件充做好的零部件更換安裝,蒙騙消費者。
2、小修“大整”。為獲取不當利益,把一個小零件的問題放大,說成是整個系統的問題。
3、先斬后奏。在修車時并不說明有哪些問題,在交車時才說已一并修復了哪些問題,當然賬單很高昂。
4、偷梁換柱。借修理之機偷換原裝的關鍵零部件,換上從別的車上拆下的舊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