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費可持續發展問題引人關注
新華社北京7月5日專電(記者魏武)隨著我國汽車業的飛速發展和汽車市場的急劇擴大,汽車消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認為,我國汽車消費應沿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政府應設定清晰而富有遠見的汽車產業戰略目標,并且這一目標必須把節約資源和改善環境放到優先位置。 “汽車是大量耗能、影響環境的產品,必須有科學、嚴謹的政策和法規,才能將汽車生產和使用引向節能、環保和安全的可持續軌道。”
他認為,應當“從中長期著眼,制定汽車消費可持續的法律、政策框架,使大眾汽車消費始終與我國經濟和資源環境水平相一致,是政府和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
我國目前面臨的現實是,在進入“汽車社會”的起點,就要以能源消耗最少,環境污染最小為前提,保障大眾汽車消費的可持續性。
“這些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居民汽車消費與我國小康社會的經濟水平相適應、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陳清泰說。
實際上,汽車在大量進入社會后,汽車與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所涉及的問題已遠遠超出汽車投資和生產層面。
陳清泰認為,由于汽車生產和消費涉及能源、環境、安全等大量“外部性”因素,離開了正確的政策導向,僅靠消費者和廠商的自發傾向和市場的指引,并不必然能走向可持續發展。在缺乏有效政策引導的情況下,居民汽車消費快速增長和汽車產業大量投資,從某種意義上說,帶有一定盲目性。
“穩定、明確的法律和政策環境既能抑制過度消費和奢侈性消費,引導居民走向與資源環境水平相一致的汽車消費,同時可以對廠商的開發和投資計劃產生積極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汽車的研發、生產具有長周期、高投入的特點,國家有關技術法規升級時間表、可預期的法律環境和經濟政策,可以把廠商的資金引向有效投入。
此間一位長期從事汽車研究的專家認為,在中國汽車業目前的發展階段,政府就應向社會明確無誤地傳達鼓勵低油耗、少污染和限制奢侈的汽車消費政策信號。
在我國,轎車價格比國外高許多,而燃油價格許多國家低許多。由于稅費政策導向不明,居民較多考慮買車時的一次性投入,而較少顧及使用過程中燃油消耗量高低和相關稅費的影響。
“只要有一次性購買能力,客戶就會傾向于選購較大的車型。”長期從事汽車銷售的李彬說。
“消費者應牢固建立節能和環保意識,廠商應主動承擔起‘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而政府政策的重點則應轉向汽車生產與消費的‘外部性’問題,如節能、環保與安全等。”陳清泰說。
國資委有關人士認為,兩年來我國汽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是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出現的,是一種超常規的增長。期待這樣的增長長時間持續下去既不可能,也不合理。
研究表明,中國的汽車消費目前正在進入理性消費階段,不可能長期維持50%以上的高增長率。但是,由于中國私人轎車保有量相對較低,轎車消費市場有著巨大潛力,因而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汽車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今年以來,在宏觀調控、油價上漲、汽車消費信貸緊縮等因素的影響下,汽車銷售較上年明顯回落。專家認為,當前車市迅速降溫、刺激手段失靈,是近年來國內汽車產業超高速發展形成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