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汽車銷售逐步進入淡季,然而汽車的維修保養卻進入了旺季。隨著氣溫的日漸升高,空調保養、貼膜以及老舊車輛的維修、保險理賠漸漸成為消費者關心和頭痛的問題。據上海市消保委汽車專業辦公室透露,6月份接受的汽車消費中,維修類、保險類案例數量均位居前列。
本刊整理出部分此類中的典型案例,借以提醒汽車消費者防范汽車后市場中的種種陷阱,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案例1:保險公司內部管理混亂 損害消費者正當權益
消費者顏先生2008年11月初發生交通事故,于當月28日將理賠資料交到某保險公司常德路營業廳。時過半年,未收到理賠款,多次致電該保險閔行支公司均無反應。經調查,該營業廳與支公司在財務往來上有一點問題,有些款項一直未入支公司的帳,這位消費者的保費還未交上來,所以致使公司一直沒有賠付。
點評:消費者買保險,就是為了在事故發生時得到及時的賠付。由于保險公司內部的財務管理原因,使得消費者的正常賠付受到影響,無疑對于保險公司的聲譽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同時,對于保險公司的內部財務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課題。
案例2:隔熱膜變成“吸熱”膜 暴利竟達10倍
消費者鄧先生年初買了輛新車,在贈送的一套“大禮包”中包括一套價值3000元的汽車隔熱防爆膜。不久后,鄧先生開車出去辦事,車行駛在高速路上時,擋風玻璃突然發生爆炸,差點釀成慘禍。不是貼了隔熱防爆膜嗎?玻璃怎么還會爆炸呢?滿腹疑問的鄧先生到幾個專門銷售汽車隔熱防爆膜的專賣店一問,才知道隔熱膜分兩種,一種是吸熱型,一種是反射型,自己安裝的這套膜是吸熱型,如果吸收的熱量過多,時間長了會導致玻璃爆炸,市場價格也只有300多元。
點評:由于我國目前在汽車玻璃貼膜的管理上沒有強制執行的國家標準,甚至連安全膜進出口檢驗標準、汽車玻璃安全防護標準都沒有,也沒有相關針對經營場所以及人員資質要求的規定,導致了消費者根本無法依據任何標準來選購,許多商家在銷售膜時都會掛羊頭賣狗肉,成本只有幾百元的玻璃膜,他們敢向消費者要幾千元,也造成了貼膜銷售公司“告到哪兒都不怕”的心理。
案例3:特約維修店偷工減料 防不勝防
消費者楊先生今年1月底在周家嘴路某特約維修店維修汽車,提車后發現有部分結算清單上指定更換的零部件沒有更換,如保險桿、鋼圈、空氣慮芯總成等。該店辯稱是由于操作人員工作疏忽所造成,只愿意對未更換部件作出6000元的經濟補償。但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應對未更換部件作“退一賠一”的處理。
點評:本案的某主機廠特約維修店,對保險公司已經核審的項目擅自偷工減料,有損企業的職業道德和品牌形象。消費者在理賠及維修時,一定要認真核對結算清單上的項目,防止某些維修企業利用消費者急于提車的心理故意少換漏換,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案例4:導航儀導航失靈 廠家反應緩慢
消費者邱先生反映,2008年3月31日在上海美蘭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購買了一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