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蔡先生在市區某車行買了一輛新車,在銷售人員的游說下增加2萬多元為汽車改裝了“最高配置”。后來,蔡先生一業內朋友在看完該車配置后大呼蔡先生“吃虧”,原來那些所謂的“高級配置”——倒車影像、GPS導航、音響都是一些雜牌產品,這些物品只需花1萬多。記者了解發現,現如今,擁有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汽車“美容店”也越來越火,但是許多車主并不懂保養車,因此不少人是拿著真金白銀追求個性化,換來的卻是吃虧上當。汽車美容“水分”如此大,市民究竟該如何理智消費?
被“專業人士”忽悠的車主不少
就如女人花錢買化妝品為自己保養一般,不少車主會不惜成本將私家車“美容”一番。記者了解到,市區為汽車提供重裝音響、更換皮座椅、裝防盜器、貼玻璃鍍膜、使用粗痕修復劑等服務的商店,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都花了幾十萬買一輛車,還在乎多花這點錢啊?車里的東西都要用最好的才配得上名車的檔次。”部分消費者就這樣心甘情愿被“宰割”。然而不少車主發現,“改良”后的汽車功能并沒有明顯的提升,有些反而影響了車輛最初的功能,令車主懊悔不已。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購買“汽車保養品”或為車輛貼膜、更換機油、更換“三濾”等這些汽車保養的環節中,消費者容易被商家巧舌如簧的“專業”口吻糊弄住而掉進消費陷阱。
“美容”配件迷人眼
價格差別大
隨著汽油價格的提高,節油器、節油劑、節油球等各類“具有節油功能”的產品“應運而生”。市民馬先生在市區某加油站加油時,該油站工作人員向他推介一款能夠“節油、抗磨損、消除尾氣”的汽油添加劑,每瓶50元,可以使用兩次。馬先生說:“我用完后就沒再買,效果不僅不明顯,反而增加了加油的費用。”業內人士稱,對于這類產品的節油效果和安全性,目前并沒有權威機構的認證,消費者使用時應謹慎,避免對車輛機能造成損傷。
據了解,大部分車主會在汽車中擺放一瓶香水,既起到裝飾的效果,又提供嗅覺享受。“買了一瓶150元的香水放在車里,想用來辟除異味,聞久了反而覺得渾身不舒服,甚至惡心頭痛。”黃女士提醒有車一族應該警惕“香水有毒”。一些不法商家用香精勾兌含有酒精的廉價香水,經過包裝身價百倍,這些劣質產品含有甲醛,長期使用對人體會造成危害。
GPS汽車導航儀是司機自駕認路的一個好幫手,不少有車一族車上必備一部。市面上的導航儀品種繁多,價格低則一兩百元,高則幾千元。市區代銷某品牌GPS導航儀的林先生感慨:“現在假的導航儀太多了,有些甚至是一些私人作坊用簡單的零件組裝而成。這些廉價的‘山寨’GPS導航儀所配帶的電源適配器不合格,未經過認證;輻射騷擾不合格,沒有經過抑制干擾處理,輻射強度相當于一部通話中的手機,對人體健康是一個威脅。”
為汽車擋風玻璃貼膜時,市民往往真假難辨,甚至盲目認為“貴的就是好的”,一些汽車美容店抓住車主這種消費心理,以次充好,大賺一筆。去年剛買了新車的洪先生告訴記者,原本打算在市區找一家店為車子美容一番,但是各家汽車美容店對同個品牌產品開出不同價位。他不免心生疑惑,打電話咨詢業內人士,“到揭東貼玻璃膜質量較好的也不用1000元,而在市區一般都要2000元左右。”洪先生最終選擇揭東縣一家“美容店”。
不少新車主像蔡先生一樣迫切想將汽車進行改造以提高檔次,改裝汽車音響是最常見的改造方式。據了解,汽車音響改裝要求所裝的音響能夠與車內空間相互搭配協調,但目前汽車音響市場并沒有針對各類品牌車輛特性的產品。對汽車音響素有研究的楊先生說:“一套好的音響,放在一部不適合的車里,再加上技術人員專業水平不夠,不但聽不出效果,還浪費了金錢,所以建議不要隨便改裝新車。”
選擇正規的汽修店
汽修行業的“宰客”現象,不僅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也使行業本身利益受損。據了解,一般正規的汽修企業分三類:一類是從事汽車大修和總成修理生產的企業;二類是從事汽車一級、二級維護以及汽車小修方面的企業;三類是專門從事汽車車身美容、輪胎修理和小部件更換等的企業或個體戶。
其實,對于一個不懂汽車維修的消費者來說,提防能力始終有限,最好的“提防”方法就是盡量去有信譽保證的大型、具等級的維修店,或者到汽車品牌店,建議最好要求其提供檢修項目清單。
某品牌4S店的黃店長建議:廣大車主尤其是新手,應盡可能地掌握汽車維修的基本技術;到汽修站維修,不要將車放在汽修站過夜或停放較長時間,以防零件被換;修車前要簽訂維修質量“三包”合同,講明價錢;更換的配件要看清外包裝上的“廠名、廠址、電話、注冊商標、執行標準”等項目,并在修理單上注明產品型號、產地、規格;車輛維修時,最好到資質高的一類汽車維修企業維修;保險事故車輛維修時,必須要經保險公司核準價格后才能維修,并以維修廠鑒定協議的方式明確維修費是以保險公司核價為準。有關部門提醒廣大消費者,為了行車安全,盡量到信譽好的正規廠家維修,遇到問題可及時投訴,依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