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遠
短短幾個月時間,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先后曝出共涉及召回800多萬輛汽車的“腳墊門”、“踏板門”以及“剎車門”事件,遭到來自消費者、政府和媒體及業界的猛烈抨擊,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原因分析———
生產規模過大、成本削減過頭、危機應對缺失
從腳墊到油門踏板再到電子制動系統,豐田質量問題呈現出技術層次不斷升級的特點,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質量問題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
近年來,豐田公司主觀上過分注重搶占市場擴大生產規模對質量管理有所淡化,在過去的10年間其海外產量增加一倍多,生產規模過大,擴張速度過快客觀上又加大了質量管理的難度,這是發生大范圍質量問題的原因之一。
豐田過分注重成本削減,導致其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在汽車生產全球化、部件電子化時代,為降低成本改善收益,豐田將零配件生產大都委托海外廠商生產,并不斷壓縮零配件的采購成本,對部件設計開發和實證試驗階段必要的程序也進行簡化,導致出現配件質量難以保證的局面。
據悉,豐田公司在去年12月通知其零部件供應商,計劃在2013年年底前將包括底盤、引擎、電路設備等多種汽車零部件的采購價格下調30%,意在進一步降低其在國內外新款車型的價格。
此外,豐田應對危機能力差,也是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的原因之一。盡管確認問題原因需要時間,但是在發現問題后,豐田沒有積極主動應對,反而對存在的隱患及原因秘而不宣,在三“門”事件中自始至終處于被迫應付狀態,召回等舉措也是在美國政府施壓和媒體批評下“擠”出來的,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另一個問題就接著出現的惡性循環。同時,豐田高層出面表態不及時,也給外界以遮掩隱瞞和不重視消費者安全的嫌疑,自然也成為抨擊的重點。
教訓深刻———
經濟損失大、品牌受損累及“日本制造”
豐田汽車一連串的質量問題,受損的不僅僅是自身經濟利益,而且“豐田品質”遭質疑,將累及日本制造業的形象,甚至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授人以柄,將召回政治化。
為處理腳墊、油門踏板問題車,豐田公司已經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預算中列入了1700億至1800億日元的費用,這是直接經濟損失。此外,今年1月份,豐田汽車在美國、韓國等市場的銷量同比大幅下降兩到三成;豐田汽車股及其集團的相關股票在紐約和東京交易市場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也準備下調豐田的信用等級;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評出27款2010年安全性能出色車中豐田無一入選(上年有11款入選),因此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更不可低估。
此外,日本媒體普遍認為,如果豐田公司不能盡快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平息事件,還可能會影響到日本其他汽車廠商乃至“日本制造”的形象,甚至問題政治化后變成貿易保護主義的犧牲品,這才是關鍵。從問題震源地美國的政府前后態度變化和媒體的反應看,日本媒體的擔憂不無道理。
在雷克薩斯轎車突然加速發生4人死亡事故后,豐田認為車輛不存在缺陷問題。美國政府對相關原因等均作了調查,2009年11月3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公布說“汽車不存在缺陷”。美國媒體則稱2年前就已經發現安全隱患,緊追不舍,最后演變成“腳墊門”事件,不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最后也認同了沒有強制性的自主修理的做法。
隨著問題發展,美國政府的立場也開始轉變,特別是在議會和媒體的壓力下,美國運輸部部長拉胡德多次表態要對豐田車質量問題進行嚴查。
日本媒體分析說,2008年豐田從通用手中奪得全球第一寶座之后,2009年通用和克萊斯勒相繼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擁有通用約六成股份,因此不會容忍豐田在美國及全球汽車市場獨占鰲頭。此外,美國今年秋季將進行中期選舉,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國廠商成為攻擊對象的可能性非常大。日本媒體還引用加拿大媒體的評論間接指責美國有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之嫌。
日本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也批評豐田應對遲緩,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更是擔心召回事件影響日美經濟關系,指出豐田汽車大規模召回事件在外交上也不只是一個企業的問題,關乎對日本汽車業和日本產品的信賴問題,日本政府要做好對豐田的支持。日本高官出面表態意在牽制美國,同時也擔心豐田召回事件危及日本經濟。
媒體炒作也罷、貿易保護主義也罷,關鍵是豐田自己忽視了生產質量和風險管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不敢面對產品質量存在的問題,沒有及時向消費者解釋原因,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豐田事件再次昭示,對任何企業,不管是全球化生產還是本土化生產,都不能放松質量管理,降低成本可以但絕不能偷工減料,擴張規模可以但不能降低產品質量。在作出重大決策的時候,絕不能忽視消費者的利益,否則必將自食其果。《中國國門時報》
劉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