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買車容易,養車難。讓很多私家車主最感無奈的是買車后接踵而至的維修保養費用,而且,“不修還好,越修毛病越多”的現象不少車主都遭遇過。
記者了解到,去年全市工商系統共受理汽車相關投訴240余起,不少投訴與4S店相關。工商部門提醒說,去4S店消費也要擦亮眼睛,避免給自己帶來麻煩。
買新車卻開回一輛二手車
今年春節后,張先生到某4S店,花6萬元買了輛新車。當晚,他的弟弟來看新買的車時,覺得車子不像新車,打開引擎蓋一看,發現發動機上滿是灰塵,而且水箱有明顯破損。“這分明就是一輛舊車,輪胎明顯有磨損。”其弟弟說。
次日,張先生開著車到4S店,還沒等他開口,工作人員便解釋那輛車是工作失誤,將曾經展出過的車子賣給了他,并向張先生賠禮道歉,愿意為其調換新車。“這是明顯的欺詐行為,商家應該作出賠償。”張先生說。但4S店方面只答應退錢,并不愿意賠償。張先生于是投訴到工商部門,后經調解,4S店同意退還全款,并支付5000元補償金。
工商提醒:在購車、提車時一定要通過仔細觀察、試駕等方式,全面檢查汽車的成色、性能及主要部件是否完好可用,以免碰到類似的遭遇。
發動機沒問題卻要大修
今年4月,劉先生發現單位的車行駛時機油消耗嚴重,便將車開到4S店檢查。工作人員將車子全部拆開檢查后,稱發動機要大修。“不會啊,車子跑起來時我沒有覺得有異樣。”有著多年開車經驗的劉先生十分納悶。但為了安全起見,他還是同意進行維修。隨后,工作人員給報出的維修費用是5.8萬元!這可把劉先生嚇了一跳,“我買一個全新的發動機也只要5萬元,你這個報價高得太離譜了。”
隨后,劉先生到其他維修點得到的報價是3萬元。隨后,一個專門修發動機的老師傅檢查了車子后說,發動機根本沒有問題,只需要換一個零件就行了。
工商提醒:目前4S店的“亂收費”、“價高質差”等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在進行售后服務時要擦亮雙眼,理性消費,讓4S店出具合理有效的收費證明,保留相關維修憑證,便于維權。
鉆“三包”漏洞:保修期內不保修
去年6月,林先生花88萬元買了輛高檔越野轎車,當時4S店承諾保修兩年。今年初,林先生開車時發現方向盤在轉動時發出刺耳的聲響,4S店工作人員檢查后說,汽車的橡膠密封套必須更換,并要消費者支付3524元的維修費。
“不是兩年內保修嗎﹖我的車才開了半年,為什么要自己出維修費﹖”林先生十分不解。工作人員解釋說,這個零部件并不在保修范圍內。林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好像被忽悠了,因為當初并沒有具體詢問保修的范圍,也沒有簽訂具體的維修合同。無奈,他只好支付了維修費。
工商提醒:由于汽車的“三包”規定暫未出臺,行業售后標準難統一,很多車商因此大作“文章”,在售后保養及維修上賺取“高利潤”。消費者務必在購車前仔細閱讀售后項目,與4S店簽訂并索要正規的售后服務協議,以便事后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