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在給那些愛美的人們帶來美麗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近日,衛生部通報了2005年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監測情況。監測報告監測到的化妝品不良反應共涉及2295種化妝品,其中國產普通化妝品1039種,國產特殊用途化妝品162種;進口普通化妝品826種,進口特殊用途化妝品71種。可以看出,不是價格越高的名牌化妝品安全系數就越高,您在選購化妝品的時候一定要睜大雙眼,否則稍不留神就落入了美麗的“陷阱”之中。
沒有100%純天然化妝品
從化妝品不良反應病變類型來看,以化妝品接觸性皮炎最常見,化妝品引起的不良反應中大部分病變比較局部、反應輕微,但也有一部分屬于難以恢復或不可逆的嚴重損害。皮膚科專家指出,無論多么昂貴的化妝品,只要有人工的化學成分在里面,就會對人的皮膚產生看不見的破壞作用。有些產品像膏霜、乳液類幾乎不可能是純天然的,許多基礎油、醇、蠟及乳化劑雖然是很安全的,但也還是人工合成的。現代含有天然添加劑的化妝品科技含量更高,對天然物進行了分解和去粗取精,但所謂100%“純天然”化妝品,至今市面上還不存在。除非消費者把綠色植物攪拌均勻自制化妝品。市面上出售的“純天然”產品,只是天然成分的質量和含量有所不同而已。化學物質其實是化妝品最基本的載體,只是化妝品檔次不同,里面添加的化學物質的種類及多少不同而已。專家提醒:雖然相關管理部門對原料使用有嚴格要求,并制定出了行業標準。但是,標準畢竟是針對整個行業而言的,它只可能給企業提供一個“度”,原料的安全程度要看生產企業遵循的尺度,至于最大還是最小,主要還是靠企業的自覺。另外,天然成分并不全是無毒無害的。某些天然成分本身就會對人體皮膚產生刺激。例如,天然提取的香精、香料、果酸對人體皮膚有較大刺激,花粉容易使一些人皮膚過敏。比如目前祛斑類化妝品有一半以上的配方含有白芷,白芷內就含有化妝品的禁用物質——歐前胡內酯,該物質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導致皮膚產生光毒性或光敏性皮炎。
功能性化妝品問題最多
此次衛生部通報的數據顯示,在引起不良反應的普通類產品中,護膚類化妝品數量最多,共有1023個;其次是抗皺類,共有238個。在引起不良反應的特殊用途化妝品中,防曬類化妝品數量最多,共有107個;其次是祛斑類,共有86個。值得注意的是,有52個不良反應病例與美容院使用的化妝品有關,且病變通常較為嚴重。專家提醒:引起化妝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包括化妝品原料導致的反應或刺激反應、衛生質量不合格導致不良反應,標簽標識說明書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造成消費者選擇化妝品不當或使用不當,也是導致化妝品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明明是美白、潤白的普通化妝品,卻宣傳有祛斑、防曬等特殊功效;有些祛痘、粉刺類和祛螨蟲類化妝品,公然在宣傳中使用醫療術語,明示或暗示療效,聲稱能殺菌、抑菌;一些沐浴露、女性護理液也打著抑菌、除菌等招牌,明示或暗示生理作用及保健功效;香薰精油產品還標注了適應癥,宣傳有治療作用。如在對1774種引起不良反應的化妝品以患者自身進行斑貼試驗后發現,596個產品呈陽性,其中呈強陽性的產品有8個,陽性率33.6%。在斑貼試驗陽性的化妝品中,以普通類化妝品為主,共357個。
特殊用途化妝品安全無保證
特殊用途化妝品的不良反應值得人們關注。所謂特殊用途化妝品是指用于育發、染發、燙發、脫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曬的化妝品。特殊用途化妝品必須經過衛生部的批準,取得批準文號后方可生產銷售。因為特殊用途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不同,為了達到效果通常會添加一些特殊物質,例如天然植物提取液或者中藥提取物等等。這些特殊物質往往會對皮膚有刺激,過量使用甚至會損害人體健康。像防曬化妝品,就要對其防曬劑的添加量進行檢測,因為防曬劑超過限量使用會傷害皮膚。所以特殊用途化妝品的安全性是首要的,要著重在安全方面進行檢驗,同時也做一些相應的功效試驗,但不作為評審重點。因為特殊用途化妝品不是藥,不許強調它的療效。產品是否有效是廠家信譽的保證,無效的產品會被市場自然地淘汰。另外,特殊用途化妝品的產品說明書不應有英文名稱出現,也不能夸大其詞,應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如實介紹。專家提醒:在有祛斑、防曬等特殊用途的化妝品中添加了一些含特殊功效的成分,這些特殊成分的使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有的商家為了“立竿見影”,往往給化妝品里添加特殊成分,如汞、鉛等。“很多消費者不明白美容需要按部就班,不能急于求成,追求快速美白、祛斑等效果不可取。”專家告訴記者,要想達到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只能在化妝品里放大量的汞和鉛等重金屬元素。特別是許多祛斑化妝品中含有無機汞和氫醌等有毒的化學藥品。增白霜中的汞是氟化汞和碘化汞,也很容易被皮膚吸收導致慢性積聚,會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毒副反應。如皮炎、肌肉萎縮、粟粒疹,甚至過敏反應。而藥監部門有關人士表示,汞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可經皮膚吸收,長期接觸(2—6個月)可導致人體中毒。專家建議,女性在使用增白劑的同時,應隨時觀察皮膚的反應,以便甄別品牌的好壞。最實際的是要選擇適合自身的品牌,并非價錢越高對健康的危害越小。信報記者王曉鷗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