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之路在何方?
“營銷量,是一個很大的評價指標。行業內的,版本越來越多;而外邊不斷往里擠。事實上進來后,并不是如此。互相壓折扣,代理商的胃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規矩。每一分錢都是有出處的,有的多,有的地方就會省下來。因此,編輯們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諸榮會直言不諱。
曾任某教育報刊社總編輯的一位資深人士也有同樣的苦衷:自辦發行費用節節攀升,一是發行折扣逐年增加;二是郵寄費用和標準不斷提高,過去碼洋的5%、8%就可以郵寄的報刊,目前要付出12%甚至更高;三是部分發行員胃口越吊越高,省內考察已不滿足,要“跨地區考察”“跨行業考察”;四是發行會議規格不斷提高,會議規模越來越大。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是發行量上去了,能夠穩定得住嗎?即使穩定住了發行量,報刊社還有利潤嗎?
“這近乎瘋狂地自殺。摸摸良心說,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無論是主編還是編輯,都要打擦邊球,搞推銷,而這又是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們所最不情愿的。
“沒尊嚴,沒成就感。”諸榮會告訴記者,再過一段時間,他就要離開了。“越做越累,越做越不愿做。”
“品位沒提高,品牌沒樹立,報刊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要想找到一個發行量大又不需要費太大力氣的途徑是不現實的。只有讓刊物在讀者心目中有了地位、有了口碑,自愿去郵局訂閱的時候,教輔報刊就會擺脫生存危機。”楊青說。
如何拓寬教輔報紙的發展之路?
“一是數字化,一是素質。前者是形態,后者是內容。”楊青表示,必須轉變觀念,要跳出教輔來搞教輔,要有一種站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勇氣、膽識與氣魄。比如,《萌芽》本是文學刊物,在期發量跌到兩萬多份、無法生存下去的時候,獨辟蹊徑,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一舉成功,發行量飆升。這說明,廣大師生需要教輔刊物,需要教輔活動。關鍵是看你是否辦出了師生喜歡的教輔刊物,是否舉辦了他們感興趣的活動。而長期以來,教輔報刊固守教輔,固守教材,墨守成規,這樣的報刊怎能樹立品牌、鑄造核心競爭力呢?怎能激起讀者的閱讀熱情與購買欲望呢?
他認為,廣告是教輔報刊的一條“短腿”,還大有潛力可挖。要重視刊物價值鏈的開發,舉辦有品位的活動,重視報刊網絡的建設,做到刊網一體化,建立立體發行網絡。
“事實上學生需要一份這樣市場化的報紙,這樣的報紙沒有出現,有些學生只能在市場上零星購買面向大眾的諸如環球時報、當地都市報類的報紙。近幾年,我一直在了解青少年讀物的市場情況。接下來,如果文化體制放開激活、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青少年報刊的多元化、市場化應該是一個大趨勢,報刊社的發展的空間也是很大的,我相信這一天終會到來。”寧楠說。(記者 靳曉燕 通訊員 陳雪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