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博會最后一天試運營,園區迎來了最大的客流量。
世博網4月26日消息:想讓您的世博之旅獲得最佳體驗,掌握“錯峰”的藝術、善用“錯峰”的技巧,將是決定性的。當西班牙館前的隊伍從“比利牛斯山”排到“阿爾卑斯山”(瑞士館),當沙特館前的隊伍從“波斯灣”排到“喜馬拉雅山”(尼泊爾館),您很有必要想一想如何“錯峰”。記者在試運營期間三入園區,數次親歷了最高峰人流的沖擊,經過一番思前想后,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幫您利用好有限的體力和時間,讓您的世博回憶更美妙。
心態篇:從“實際”出發
決定您世博體驗的包括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園區的軟硬件等客觀條件相對固定,而您的心態卻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所以,首先強調心態。
正式開幕后,世博園區內多數場館的準入時間為早9點至晚10點。對多數觀眾來說,一日游是最現實的考慮。也許您打算一早9點就入園,一直呆到深夜,“看它個夠本”。但我們建議您對這樣的計劃再作考慮——除非對自己的體力有十萬分把握,否則,十幾個小時的消耗也許會吃不消。
也許您想過“盡可能多看展館”,也請三思,因為就算您體力足夠,時間也不允許。根據經驗,日本、沙特、西班牙等熱門場館的排隊時間一般都在3小時以上,光排這三個館就需近10小時,還不包括參觀和用餐時間,而您一共只有13小時(深夜12時閉園)。
請調整心態。調整的重點是從實際出發,這里所說的“實際”就是有限的體力和時間。
入口篇:故意走“冷門”
世博園有多個出入口,這是第一道關,是第一次需要您施展錯峰技巧的地方。
您應該考慮選擇那些交通略有不便、因此相對“冷門”的入口。比如浦東的4號白蓮涇入口。記者的兩次體驗證實,這是一個等候時間少于1分鐘的入口。與距離中國館最近的6號上南路入口,以及距離歐美館區最近的后灘入口相比,白蓮涇入口位置并不理想,要到達那兒,在地鐵7號線高科西路站下車后需步行約12分鐘。但12分鐘的步行與1小時的排隊相比,應該還是劃算的。如果您情愿在路途上而不是排隊上多花些時間,那到東昌路碼頭坐渡輪走水路入園是不錯的選擇。這樣錯峰,基本可以保證避開大人流。
即使在同一個入口,也有錯峰的機會。一般而言,越靠近主路的安檢通道人流量越大。世博園安檢口的寬度有的可達上百米,您也許只要多走半分鐘,就能少排10分鐘隊。此外,出門前最好清理一下自己的包(最好不帶包),這也能略微加快入園速度。
需要提醒的是,正式開園后,游人們應該會根據媒體提示等等,動態調整自己的入園線路——大家都有意走“冷門”,就會“冷門不冷”。因此,及時了解各入口的流量信息將是關鍵。
零等候篇:“不進展館”如何?
入園之后,該如何設計一條“最少排隊”的線路呢?相對的最佳方案,就是以看場館外觀為主。“不進展館?”您一定會覺得我們在瞎建議,但其實,這個方案并不那么“無趣”或“離奇”,而且前文提過,您應以現實的態度安排時間和體力。
世博的精彩,既在形式,也在內容。形式就是場館外觀,內容是展項。世博園特別是浦東園區,每一處場館的外觀都獨特奇妙、令人驚喜。這些建筑不僅值得遠觀整體,還值得走近看細節。比如葡萄牙館的“軟木外殼”,西班牙館的“藤條墻板”,以及尼泊爾館外立面精美的木雕。
除了場館,世博園內還有許多值得一看的風景——星羅棋布的城雕,黃浦江邊的風景,后灘公園的生態濕地,這些都不需要排隊,卻頗有“性價比”。如果您乘坐往返于黃浦江兩岸的渡輪,更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欣賞世博美景。事實上,走遍浦東園區,就至少需四五個小時,這不包括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時間。僅僅走馬觀花,您的兩腿應該已是抱怨不迭,但心可能在不住微笑。
“最少排隊”篇:聯合館和浦西園區
當然,到了世博園,如果完全“置身館外”,總不會甘心。那么,我們的建議仍是“錯峰”:將時間和精力消耗在花時間最少,卻相對值得進的場館。
世博園諸多場館中,能滿足以上條件的,多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聯合館,包括中國省區市聯合館、非洲聯合館、中南美洲聯合館、大洋洲聯合館等。顧名思義,“聯合館”們是在一個巨大體量的建筑內,包容了諸多展區。其建筑體量決定了超大的接待能力,而集中在一個屋檐下的展區,則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領略多種文化。一般而言,即使在人流最高峰時,“聯合館”排隊都不超過15分鐘,而許多時候幾乎不要排隊。
更要大力推薦的是浦西園區——那里聚集了各企業館、城市最佳實踐區,以及一個世博博物館。一位朋友告訴我,一些企業館的觀展體驗,要顯著高于需排隊3小時的某亞洲館。
“大熱篇”:留心“傍晚5點左右”
如果您無法割舍對某些超級熱門場館的牽掛,那也有減少排隊時間的方法。曾有人對世博各國家館“評級打星”,此類文章一般出現在開館甚至布展前,權威性很值得商榷。因此您也許需要花些時間,準確定位真正值得耗費一個或幾個小時等候進入的場館。
選定目標后,就是選擇排隊時機。目前來看,傍晚5點左右可能是超級熱門場館的相對不熱的時段。以記者經驗,在25日的人流高峰下,德國館白天的排隊時間在3小時左右,但我們5點半開始排隊,只等了40分鐘。
中國館和主題館無疑是“熱門中的熱門”,而且需要全預約。但記者昨天發現,這些場館也有“冷熱不均”。中國館的預約資源基本在開園后20分鐘就已用完,但5個主題館中有4個在下午1點30分依然有預約機會,這頗讓人意外。主題館中,剩余預約資源差別也較大,有些已約至晚上,有些卻才約到下午。那究竟該如何選擇呢?還是那句話,最熱門的未必是最適合您的,您應該在入園前就做好功課。
“高級篇”:用眼觀察用心分析
冠以“高級”之名,是因為這些技巧需要更多觀察和分析。這部分內容也許不能減少您排隊的時間,卻可能讓您的選擇更明智,心理準備更充分。
首先,您必須準確判斷排隊的預計等候時間。您可以咨詢隊伍周邊的工作人員;同時,部分展館會在排隊線路上每隔一段豎立一個標志牌,顯示排在該處的人還需要等候多久。但有時情況也會發生改變。25日上午,西班牙館的實際排隊時間比預測短了50%,而傍晚,德國館的排隊時間更不到預測的1/4。
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觀察——觀察隊伍的長度和寬度,觀察排隊者前進的速度,再估算一下,也許您會發現某些長隊其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也有例外。澳門館、香港館外的隊伍看起來并不長,但由于每次只放入不多觀眾,且一批人同出同入,而每批入館觀眾都被安排參觀至少15分鐘,因此,幾十米的隊卻需等候2個小時。
此外,您也許對場館內容事先不夠了解,那么您就要用更巧妙的方式,對內部布展質量作判斷。我們的建議是:從場館進出人流的通行速度,大致可以判斷游客在內的停留時間——部分場館,游客觀展時間少于3分鐘,甚至少于1分鐘;此類場館,即使只需排隊半小時,其“性價比”依然值得斟酌。
不妨提醒一下,如果您毅然選擇了那些要等1小時的隊伍,請您先上個洗手間,以免屆時兩難;同時請備好一瓶水。然后微笑、放松,開始享受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