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質日益惡化,人們對飲用水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關注,各種能夠有效改善水質的水家電產品隨之發展起來,諸如凈水機、軟水機、制水機、分解水機等等,在如今的市場上應有盡有,價格也從數百元到上萬元不等。記者了解到,由于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水家電市場比較混亂,有的企業于是制造各種健康陷阱,欺騙消費者。
●吆喝健康功能以高科技為誘餌
針對一些水家電企業利用健康功能欺詐消費者的現象,衛生部很早就發布公告強調“涉水產品不得宣稱任何保健功能”。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宣揚健康功能幾乎已成為部分企業促銷的主要手段。
在北京西三環的一個家電賣場,記者發現這里銷售的水家電產品不下數十種,其中一些產品被賦予了神奇的健康功效。有的宣傳彩頁上寫著“凈化出來的水洗衣服能防靜電,洗碟子可保持晶瑩剔透,延長被洗器具的使用壽命”等等。更神奇的是,有的水家電自稱能“柔軟皮膚,點亮膚色”。一位促銷人員還向記者透露其產品“有瘦身減肥,延長壽命,促進疾病痊愈等等保健功能”,可由于國家“不讓明說”,所以“彩頁上不見得印,但是我們會給每一位顧客介紹”。
記者看到一種被稱為小分子團的凈水機,在銷售人員的宣傳下非常受歡迎。銷售人員表示,小分子團水有保健功能,因為它更容易被人體細胞吸收,對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效果很好。該銷售人員還詳細地向記者解釋道:“所有的水都有分子團,自來水是10到12個大分子團,小分子團一般只有5到6個。小分子團凈水機能夠提高飲用水中小分子團的數量,從而對人體產生保健作用。使用小分子團凈水機能夠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等幾十種病。”并表示這類凈水機與普通凈水機相比,價格貴七八百元,但銷量卻比普通凈水機要高30%左右,原因就是小分子團水對人體有好處。
小分子團水真的有這么神奇的功效嗎?記者就此采訪了著名的水質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占生。王教授指出,小分子團水的概念源自日本,日本的科學家對一個“長壽村”的水進行分析后發現了一些特性,并命名這種水為小分子團水。但這種水是否就是使人長壽的原因,目前并沒有科學的證明。王教授提醒說,目前我國水的相關標準都需要衛生部的有關部門批準,但衛生部目前還沒有規定小分子團水的標準。
王占生教授進一步指出,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能證明小分子團水能治療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就是商家宣稱的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治療便秘,也并不是小分子團水的功效,因為多喝水就有利于促進新陳代謝,多喝蒸餾水、礦泉水也一樣可以治療便秘。
采訪時記者還發現,曾經因為虛炒健康功能欺騙消費者被衛生部于2005年叫停的離子水機現在竟然還有銷售,只不過銷售平臺轉移到了網上和城市小區中。在趕集網等交易網站上,記者看到還有人在販賣離子水機,并把功能吹噓得十分神奇,甚至把飲用堿性水和酸性水說成長壽妙方。另外,一些企業還打起了居民區的主意,記者數次看到有廠家打著橫幅,帶著樣品機到一些小區中進行宣傳,目標直指老年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家庭使用的水處理系統大概分為兩種,即傳統的飲水機和安裝在自來水管道上的凈水器。凈水器通過濾芯達到凈化效果,售價普遍高達數千元,有些產品如果整套安裝則要近萬元,但銷路依然很好。于是一些雜牌企業便利用這一興旺的市場,借機炒作。“我們的凈水器采用反滲透技術,可以過濾掉99%以上的大分子。”在北京一個家電賣場內,促銷人員攔住記者,宣傳起來口若懸河。但是當記者反問“這個技術和別的技術到底有什么本質區別”時,促銷人員卻含糊其辭,答不上來。
像這樣爆炒概念、利用所謂的高科技欺騙消費者的狀況,已成為不法水家電企業促銷的一種主要手段。而面對所謂高科技的誘惑,相關知識缺乏的消費者很難進行有效防范。
●小區試驗促銷現場場景不可信
為了引誘消費者購買自己的產品,一些企業除了在宣傳中用健康和高科技進行誘導外,還想方設法進入社區,通過現場試驗的方式進行促銷。
在北京豐臺區的一個居民小區,記者看到促銷人員進行了這樣的現場試驗:裝兩小杯水,一杯是從小區接的普通自來水,一杯是經過純水機凈化過的純凈水,分別插入兩根電解棒(導電筆),接通電源,自來水杯中的水慢慢地變黃發黑,泛出污跡斑斑的泡沫,而另一杯純凈水則無太大變化。
當以上場景出現后,看到圍觀居民驚訝的表情,促銷人員就開始發問:“這樣的水,你們還敢喝嗎?”接下來,促銷人員又進一步渲染:自來水經過管道二次污染,改變飲用水環境,刻不容緩。接著,促銷人員便開始介紹自己的產品,稱純水機不但能夠把自來水中的有害物質過濾干凈,還能夠有效保留水中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真實情況究竟怎樣?專家的回答是否定的。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來水變黃發黑,是因為自來水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純水機過濾后的水,雜質沒有了,一些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也沒有了,所以,純水經電解不會產生反應。
針對水家電市場混亂、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現象,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武高漢指出,家電市場進行概念炒作、功能誤導的現象比較普遍,水家電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相關國家標準相對滯后,情況更加嚴重。企業研發新技術往往在國家標準出臺之前,有些企業利用這一時間差,隨便宣布企業標準,并冠以新概念,產品立刻身價倍增,而消費者很難判別,即使被“忽悠”了也很難投訴。有關部門應對企業標準加強監管,尤其是對令行不止的行為,應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