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黃金周結束后的第一周,9月“家電下鄉”銷售數據發布。記者注意到,與7、8兩月相比,9月“家電下鄉”銷售總量出現下滑。來自商務部家電以舊換新系統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省5市試點地區共計回收舊電器達107.52萬臺,累計銷售額30.34億元。
以舊換新政策實施兩個多月來,銷售量節節攀升,呈現出一幅勢不可擋的加速態勢。而“家電下鄉”政策卻出現下滑,兩大政策后勢頗受關注。
以舊換新趕超家電下鄉
記者注意到,舊電器回收量多于換新銷售量達30多萬臺。業內人士指出,主要是“交舊在先,換新隨后”的延后效應造成,也不排除個別回收企業為謀取運費補貼等,將原本不屬于政策內的舊電器納入換新系統。
相對“家電下鄉”,換新政策雖實施時間不長,但政府、廠商以及消費者的口碑宣傳及對消費刺激效應更加明顯。今年黃金周,家電換新銷量達22.3萬臺,占累計銷量的37.1%。與換新政策熱鬧的開場相比,下鄉頗遭冷遇。相關數據顯示7月以來“家電下鄉”周銷售則節節下滑。盡管兩者之間的周銷售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從10月前第二周的表現來看,換新銷售大有在10月反超“家電下鄉”的可能。
業內人士指出,城市的“換新”消費與農村的“新生”消費,從整體規模而言,并不存在太大差距。但對善于在城市作戰的廠商而言,“家電下鄉”的運作顯然是短板。“特別是美蘇兩大巨頭以及外資品牌暫時無法擺脫營銷慣性思維、渠道下沉不足的兩大掣肘短板的情況下,形成換新的火爆與下鄉的冷落鮮明對比。
政策規范決定成敗
此前,本報曾報道了揚州兩“家電下鄉”銷售網點被取消資格的消息,還曾報道四川省“家電下鄉”率先實施淘汰制,導入不達標生產商、產品及銷售網點退出機制。事實上,兩大新政的規范性操作程序文件——《家電下鄉操作細則》、《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以及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出臺規范文件,均明確了制造商、銷售商、回收商以及拆解企業的法律責任及市場規范,并明確了包括取消資格在內的違規處理機制。
當前,“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均存在諸多的不規范操作因素。截至10月15日,全國“家電下鄉”系統中心量達2786條,家電以舊換新也已經達到了237條。其中,大多數是中標企業服務、操作不規范、不達標,被的單位中也不乏像國美、蘇寧、世紀聯華、新飛、浙江格力電器以及深圳康佳等業內知名企業。
相對而言,“家電下鄉”監管對象的難點在于產品和銷售網點,而以舊換新則在于銷售企業和回收企業;前者監管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政策推廣、產品、服務規范;而后者則在于“回收”環節的鉆政策空子,謀取不當利益的規范性操作問題。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市場操作的規范性以及政府的監管,已成為擺在兩大家電新政面前的一道坎。實際上,誰能解決好政策執行和操作層面的問題,誰就能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