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買的家用電器送貨上門,消費者一般都會仔細檢查,以防產品有外觀損壞、配件缺少等情況。但是,如果消費者在驗貨時只是檢查外觀,似乎還是不夠。昨天,居住在奧林花園的顧先生撥通本報熱線訴說自己的遭遇。
10月初,顧先生在錫城一家電賣場花3000多元購買了一臺大1.5匹的掛壁式空調。經過事先預約,一周后送貨。等到貨送到家時,顧先生打開包裝,在送貨人員的指點下簡單檢查了一下,沒發現什么問題,就在送貨單上簽了字。當安裝人員把空調安裝到位后,他才發現:當初自己購買的是能效等級為兩級的產品,可是現在新空調室內機上標注的能效等級卻是3級。經過回憶,顧先生才想起來,當時空調展示臺上,確實有兩款外形一模一樣的產品,一臺能效是3級,一臺能效是2級,兩者相差100多元。顧先生于是找到店家交涉,可是對方卻表示,這款產品就是能效為2級的。但對于標價的不同,店方卻沒有給出答復。最后經過協商,店家退還顧先生100元作為補償。
無獨有偶,消費者王先生也有同樣的經歷。他買了一臺冰箱,當時促銷人員竭力推薦,表示該冰箱采用的是三菱壓縮機,性能不錯。可是等冰箱送到家時,王先生卻發現,收到的產品雖然在外觀上和自己選的一樣,但壓縮機卻不是三菱的。隨后與商家聯系,商家連忙表示是送貨人員一時疏忽,拿錯了產品,并為其更換了一臺裝有三菱壓縮機的冰箱。
送貨上門的家電弄錯了究竟是誰的責任?記者昨天咨詢了市消委會有關負責人。他說,出現上述的事情有可能是商家工作人員的疏忽,但也不排除少數不良商家故意為之。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論是何種原因,消費者在收貨時一定要先驗貨再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