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西部的蔡甸,人杰地靈。不僅因為古代有楚隱士鐘子期,與晉大夫俞伯牙“高山流水結知音”的佳話而聲名遠揚,同時也是聞名遐邇的蓮藕之鄉。
這里三山六水一分田,湖泊港汊多,水資源豐富。早在隋唐,蔡甸就有植蓮的傳統和習俗。每年的夏季,隨處可見“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的景象。全區15萬畝荷田藕塘,連綿百里,蔚為壯觀,真可謂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不僅其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以蓮藕為材料的美味佳肴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蓮藕本是野生的,但經人工選育之后,品質大有提高,統稱為家藕。根據開花的顏色,一般分為紅蓮藕和白蓮藕。紅蓮藕適合燉湯,又粉又軟,通常與豬排骨配伍;白蓮藕個頭大,色澤白嫩,生吃清脆嫩甜,通常是用來炒作下飯小菜的,炒好的藕片清脆爽口。湖北出產蓮藕的地方很多,但是蔡甸出產的蓮藕非常有名。蔡甸區15萬畝蓮藕包括早熟、中熟、遲熟三大系列、77個品種,蓮藕年產量達20萬噸。200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了《關于批準對蔡甸蓮藕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自此,蔡甸蓮藕成為水鄉湖北的又一個地理標志產品。
洗凈了的蓮藕,一節一節白白嫩嫩的,似嬰兒的胳膊,非常可愛。湖北人被稱為“九頭鳥”,“心眼多”的名聲早已在外,這大概也是因為從小吃藕的緣故吧。拿一段蓮藕,從中間斷開,你會發現藕中一般有八個孔管,外圍的如七星狀分布,圍繞著一個中心孔管,構成一個完整圓滿的圖案。而且這“八”和“發”諧音,又是雙數,與中國人追求吉慶的心理極為吻合。再加上“藕”者,“偶”也,每有婚慶喜事書寫對聯時,最常用的橫批就是“美偶佳期”或“佳偶良緣”。
我第一次吃正宗的蔡甸蓮藕是在上高中時,那時班上有位同學是蔡甸人,家里承包了一片湖。他熱情地邀請我們暑假去他家作客。當我們乘座的車子開進湖區,陣陣南風送來綿長的荷蓮清香。放眼望去,一片片綠如華蓋的荷葉在風中搖動著她那寬大碧綠的裙裾,一朵朵嬌艷欲滴的蓮花仙子亭亭玉立。那種在風中彌漫著的荷香,愈近愈濃,沁人心脾,讓人身心真有一種飄逸陶醉、成仙入圣的感覺。
那天,他招待我們的菜肴,讓我們真正領略了水鄉獨有的風味,至今難忘。除了魚,滿桌子都是蓮藕做成的各色菜肴。涼拌的、清炒的、粉蒸的、油炸的……林林總總一大桌:酸辣藕丁,開胃爽口;清溜藕片,嫩滑素怡;多味鹵藕片,口口留香;圓圓的藕丸子,香糯誘人;粉蒸藕也是一絕。飯后,還有精細潔白的藕粉、密餞等風味甜點吃了又吃,不亦樂乎。特別是那道“冰糖桂花糯米藕”,吃起來芳香四溢,糯勁適口。真是“九孔碧藕秋日鮮,生熟咸甜總相宜”啊!10幾道各有特色的蓮藕佳肴讓人目不暇給,每個人都贊不絕口。這樣一場蓮藕的盛宴,實在讓人過足了一番蓮藕癮。最后,那位同學還略帶歉意地說,如果我們冬天去,就可以喝到正宗的蔡甸蓮藕筒骨湯了!還介紹說:“蓮藕是‘水下人參’,可養顏抗老、活血潤膚,你們女同學喝這個最好。”真是令人神往不已。
不用說,蓮藕排骨湯是蓮藕最揚名的重頭戲。湖北武漢人請客吃飯不說“請飯”,而說“請到我家喝湯”;少婦回娘家,或是小孩去奶奶、外婆家,也常會說是‘回娘家喝湯’,或是‘去奶奶(外婆)家喝湯’。這湯就是指蓮藕排骨湯。
我在武漢念書時,曾喝過最正宗的蔡甸蓮藕熬出來的蓮藕湯。第一次看到暗紅色的蓮藕一塊一塊和著排骨熬制的濃湯時,頓時齒頰生津。伸筷夾一塊酥糯的藕塊送進嘴邊,牙齒輕輕一碰,粉粉嫩嫩的蓮藕,就被我咬下了一大塊。喝一口濃濃稠稠的湯汁,鮮爽、香濃,清甜無比。據說只有湖北特有的砂鍋,才能煨出如此鮮醇的濃湯來。武漢人煨藕湯,十分考究。不少上歲數的人,甚至還會專門生煤球爐煨湯,為的是要那個文火,慢慢地燉細細地煨。一家煨湯,香味四處飄散,整條街、整棟樓都能夠聞到那股特有的濃香味兒。于是接二連三,一家一家隨后也跟著生爐子煨湯。
清代葉調元《竹枝詞》記載了湖北人喝湯的情形:“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面豆絲干線粉,魚汆圓子骨頭湯。”這骨頭湯就是蓮藕排骨湯。蔡甸人則更喜歡用筒子骨和蓮藕來煨湯。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蓮藕筒骨湯,表示的是主人對客人的熱情與敬意。煨湯時若是秋冬季節則加進一些胡椒,一則使湯喝起來不膩,二則湯味更為鮮美。藕含肉味,肉含藕香,余味無窮。同學介紹說,選用蔡甸上等紅蓮藕,配上新鮮豬筒骨,用砂罐煨燉4小時以上,則骨頭酥藕粉糯,湯味香濃,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豐富的膠原蛋白。
蓮藕不僅美味,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記得兒時聽過一首詩贊美蓮藕,詩曰:“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就是說一片藕吃下去病就好了,雖然有些夸張,但其藥用功效是肯定有的。相傳宋孝宗曾患痢疾,就是用鮮藕汁、熱酒沖服治好的。
蓮藕還有滋陰養血的作用,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煩躁、口渴等陰虛病癥。例如“蓮藕紅棗牛骨湯”就是治療骨質疏松的良方。“黑豆蓮藕雞湯”不僅補心益腎,還有一定的減肥功效。記得上大學時,因為學業和就業的巨大壓力,我常常便秘。又加上女生愛美,經常為了減肥不好好吃飯。一武漢籍的好友特地給我煲了“黑豆蓮藕雞湯”,她告訴我說:“藕是粗纖維食物,含有大量的食物纖維能夠增加胃腸蠕動,能使體內堆積物質通過大便排出,既有營養還能間接減肥。”這種湯的制作方法也非常考究:首先將已經洗好的雞塊放入開水鍋里,加入料酒焯去腥味,撈出來放進清水里洗凈之后,再放入開水鍋里。然后把蔥段、姜片和炒過的黑豆,還有紅棗、藕,以及適量的鹽、味精、白胡椒粉放入鍋里,用大火煮,開鍋后改用小火燉90分鐘左右即可。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人對飲食要求的精致細化,使得飲食異彩紛呈,由此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老子在《道德經》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把飲食與治理國家等同起來,也可見中國人對飲食制作的重視。外國人把吃中國菜比作吃中國文化,說得不錯,通過品嘗一種風味特產是可以體味當地特有的鄉土文化的,物質的美好里是滲透了精神的美好的。
現在的蔡甸,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蓮藕之鄉和魚米之鄉了。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勤勞智慧的蔡甸人不僅繼續把蓮藕的產業做大做強,還大力發展養魚養蟹,使蔡甸迅速成為全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基地。蔡甸的藕粉、蔡甸的蓮心茶等水產品已是知名品牌了。據報道,罐裝藕湯也將走上餐桌,那些不產藕的地方也將能嘗到這個美味了。我衷心地希望,進入21世紀的蔡甸人能在建設新型農村、發展綠色環保農業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不負上天對湖北人的特別恩賜和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