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天以來,乳企爭搶奶源,原料奶價格大幅上漲的問題終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將于4月1日起正式執行的《乳制品加工行業準入條件》對新建乳制品加工企業設立了門檻。
3月19日,國家發改委頒布《乳制品加工行業準入條件》。其中規定,新上加工項目(企業)周圍與已有乳制品加工企業距離在60公里以上,加工規模為日處理原料乳能力(兩班)200噸以上;有固定并與加工能力配套的奶源基地,已有原料乳數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30%,乳粉類生產企業所用原料50%以上為生鮮牛(羊)乳,液體乳生產企業所用原料乳全部使用生鮮牛(羊)乳(復原乳除外)。
至于改(擴)建項目,要求新增加工規模為日處理原料乳能力100噸以上。此外,國家發改委還對配套奶源基地、配套機械化擠奶站、加工能力布局、環保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該規定背后,是原料奶供應緊張,乳企爭搶奶源的現實。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告訴記者,亂投資亂建設是造成原料乳收購秩序混亂的直接原因。“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新建企業、外地企業自己不建設奶源基地,沒有投入,而搶奪別人的奶源,擾亂了市場價格,還導致奶源質量有所下降。”
相關專業人士認為,乳制品企業門檻提高后,眾多中小型民營企業就被攔在了中國乳品加工業門外。但另一方面,因為發改委在發布的《條件》中,也明確鼓勵企業通過資產重組、企業兼并等方式,合理擴大生產規模。這對于正在向全國擴張的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是利好消息。